周五清晨的苏晚工作室,百叶窗滤过的晨光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光斑。苏晚指尖按在绿色建筑认证初审反馈表上,目光停在“雨水回收系统水质检测报告需补充近7日数据”的批注上——距离规划局要求的补充材料提交截止日只剩三天,之前的检测报告已超有效期,必须尽快重新取样检测。
“苏工,水质检测机构那边说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出结果,要是今天不取样,肯定赶不上截止日!”林晓雅抱着检测设备清单跑进来,语气里带着急意,“而且他们今天的日程排满了,只有下午三点以后有时间上门取样。”
老周凑过来,看着反馈表眉头微蹙:“咱们的雨水回收系统用的是三级过滤,水质肯定达标,就是差最新数据。要不我现在去工地取样,自己送过去?能省点时间。”
苏晚刚想点头,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顾沉舟拎着一个保温袋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晨露:“不用麻烦老周,我已经跟市水质检测中心打过招呼,他们会派专人来工地取样,下午一点到,比原计划提前两小时,出报告也能加急,明天早上就能拿到。”
他把保温袋放在桌上,递给苏晚一杯热豆浆:“阿姨早上做的,放了点红枣,你昨天说有点低血糖,先垫垫。”
苏晚接过豆浆,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惊喜:“你怎么知道我们需要补充水质数据?”
“昨天跟李科长通电话,他提了一嘴初审反馈,我就提前联系了检测中心。”顾沉舟拿起反馈表,手指在“光伏幕墙发电效率周报表”那栏划过,“这个报表我让晨光光伏整理好了,他们每天都有实时数据,我已经让陈特助打印出来,等会儿送过来,不用你们再熬夜统计。”
苏晚看着他熟练地在反馈表上标注需要补充的材料清单,突然发现他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了备注,甚至连“检测取样时需避开早晚用水高峰”这样的细节都标了出来。她忍不住笑了:“你连取样时间都考虑到了,也太细致了。”
“认证是项目的关键节点,不能出任何差错。”顾沉舟收起笔记本,目光落在她眼底的淡青色,“你昨晚改材料到几点?眼底都有黑眼圈了。”
“一点多,主要是核对光伏发电的数据,怕出错。”苏晚低头搅拌着豆浆,声音比平时轻了些——她其实是想把项目总结材料也一并改完,好在即将到来的庆功宴上给顾氏一个完整的成果汇报。
顾沉舟没拆穿她的小心思,只是说:“下午取样我陪你去工地,顺便看看幕墙安装的进度,老张昨天说有几块玻璃的密封胶需要调整,咱们一起去确认下。”
下午一点,水质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准时抵达工地。苏晚带着他们来到雨水回收系统的蓄水池旁,熟练地讲解取样点位:“取三个点,分别是蓄水池入口、过滤后出口和回用点,每个点取500ml,按规范做平行样。”
顾沉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取样记录表,时不时补充:“麻烦在检测项目里加一项‘总大肠菌群’,虽然规范没强制要求,但咱们项目是标杆,多一项检测更有说服力。”
检测人员点点头,调整好取样设备开始操作。苏晚看着顾沉舟认真记录取样时间和点位的样子,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工地见面时,他蹲在核心筒旁测量钢筋间距的场景——从最初的专业认可,到现在的心意相通,每一个细节都在悄悄织就两人的情感脉络。
取样结束后,两人来到幕墙安装区。老张正指挥工人调整密封胶的厚度,看到他们过来,连忙迎上去:“苏小姐,顾总,您看这几块玻璃的密封胶,之前按10mm打的,现在调整到12mm,能更好地防水,就是会多花点材料成本。”
苏晚拿起游标卡尺,测量密封胶的厚度:“12mm刚好,能满足抗渗要求,材料成本增加多少?”
“大概5000块。”老张笑着说,“顾总说只要能保证质量,这点成本不算什么。”
顾沉舟看着苏晚认真核对尺寸的背影,轻声说:“质量第一,成本上我来协调,不用你压缩其他环节的预算。”
苏晚回头看他,正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心跳莫名快了几分。她低下头,假装整理工具,耳尖却悄悄泛红——顾沉舟总是这样,在她在意的成本与质量平衡上,悄悄为她卸下负担,给足她专业决策的底气。
傍晚六点,两人回到工作室。陈特助已经把光伏幕墙发电效率周报表送过来,报表上的数据清晰标注着每日发电量、累计节省电费,甚至还算了与传统建筑的碳排放对比。林晓雅拿着报表,兴奋地说:“苏工,顾总,咱们的光伏幕墙这周发电量比上周多了8%,主要是因为天气好,要是下个月进入夏季,发电量还能再涨!”
苏晚接过报表,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顾沉舟用红笔写的批注:“建议在报表中加入‘发电量预测模型’,结合历史气象数据,能更直观展示全生命周期收益。”她抬头看向顾沉舟,刚想说话,就听到老周说:“财务刚才说,城西科技园的回款到账了,咱们工作室的流动资金终于充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