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清晨的城东项目BIM运维中心,朝阳透过百叶窗,在“中期验收材料册”上投下细碎光斑。苏晚指尖按在“运维应急响应预案”那页,反复确认着演练记录的页码——昨晚熬夜把近一个月的传感器故障处理案例整理成台账,每一页都附了监理签字和照片,可一想到验收组里那位以“严苛”闻名的张教授,心里还是难免紧绷。
“苏工,别攥太紧,材料册都要被你捏皱了。”顾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递过一个温热的保温杯,里面是红枣枸杞茶,“阿姨早上煮的,说你最近总熬夜,喝点补气血。张教授那边我昨晚打过招呼,他主要关注‘问题解决的闭环性’,不是故意刁难,咱们把处理案例摆出来就行。”
他蹲下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应急演练视频U盘”:“刚从技术部过来,他们把上周传感器故障的应急演练剪成了5分钟短片,从发现问题、派单、处理到恢复,全程有时间戳,张教授肯定会感兴趣。另外,我让陈特助在运维中心的大屏上准备好实时数据,专家想看什么参数,随时能调。”
苏晚接过保温杯,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到心里。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笑意:“你连张教授的关注点都摸清了,我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
“不是摸清,是之前跟他合作过一个智慧园区项目,知道他看重‘实事求是’——哪怕有问题,只要能闭环解决,比掩盖更重要。”顾沉舟拿起材料册,手指在“碳足迹核算误差2.6%”的标注上划过,“咱们的误差控制得比要求还好,运维实时性也达标,只要稳住,肯定能过。”
上午八点半,验收组准时抵达。发改委的李科长带队,张教授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份项目初步评估报告,眼神锐利地扫过运维中心的大屏——上面正实时跳动着光伏发电量、地源热泵运行参数、碳足迹动态值,数据清晰直观。
“苏小姐,先简单汇报下项目中期进展吧,重点说碳足迹控制、运维实时性、节能措施这三项核心指标。”李科长坐在主位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懈怠的严肃。
苏晚深吸一口气,打开PPT:“截至目前,项目碳足迹核算值33.2kgCO?/m2,第三方机构核验值34.1kgCO?/m2,误差2.6%,符合≤5%的要求;运维平台数据延迟稳定在32秒,低于60秒的标准;节能措施方面,光伏顶棚已实现日均发电1800度,地源热泵供暖能耗比传统系统低38%,雨水回收回用率达82%。”
她切换到碳足迹核算页面,调出补浇混凝土的签证单和GPS运输记录:“之前存在的混凝土补浇、砂石运输距离偏差问题,已通过原始记录和第三方佐证解决,所有调整都有闭环依据。”
张教授突然抬手,打断汇报:“我注意到你们的运维应急响应预案里,提到‘传感器故障2小时内恢复’,但实际案例里有一次用了2小时15分钟,这个超时怎么解释?是资源调配问题,还是预案不完善?”
苏晚心里一紧,立刻调出那次故障的处理台账:“张教授,那次是因为故障传感器在地下车库顶板,需要搭建临时脚手架,耽误了15分钟。我们已经优化了预案——现在车库常备2套脚手架,还培训了3名专职运维人员,后续类似故障能控制在1小时40分钟内,比原标准提前20分钟。”
顾沉舟适时起身,将应急演练视频U盘插进电脑:“这是我们上周的演练记录,模拟车库传感器故障,从发现问题到恢复,全程1小时38分钟,有时间戳和监理旁站记录。另外,我们还和传感器厂家签了‘4小时上门服务协议’,要是遇到无法现场解决的故障,厂家能快速支援。”
大屏上的演练视频清晰展示着流程:运维人员接到预警、携带工具出发、搭建脚手架、更换传感器、调试数据,每个环节都有时间标注。张教授看着视频,眉头渐渐舒展:“预案优化得及时,资源调配也到位,这个闭环做得不错。”
验收组的另一位专家王工这时提问:“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你们测的是22.9%,但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时,效率会衰减,你们怎么保证全年平均效率不低于22%?有没有做过高温模拟测试?”
“做过!”苏晚立刻切换到测试数据页面,“我们在实验室模拟了40℃高温环境,组件效率衰减到21.5%,但实际安装时加了‘背板散热片’,能降低组件温度5℃,效率衰减控制在1.2%以内,全年平均效率能稳定在22.3%。这是实验室的测试报告,还有现场安装的散热片照片。”
德国工程师克劳斯这时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德国零碳项目的报告:“王工,我可以补充——在德国慕尼黑的零碳园区,我们也用了类似的散热方案,夏季高温时效率衰减比传统组件低20%,苏小姐团队的方案更适配华东气候,因为他们还调整了散热片的间距,比我们的设计更精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