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这可使不得!”李建东怎么会是贪便宜的人。
眼下这些房子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四十年后至少值上亿——他肯定能活到那个时候,甚至更久。
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活到一百五十岁不成问题。
到时候再配点延年益寿的丹药,全家都能活得久。
怎么能平白收人家的房子?
“如果你觉得过意不去,按原价卖给你也可以,反正当年也没花几个钱。”冉父摇头叹息。
李建东心里明白,当年卖家仓促脱手,这院子几乎是半卖半送。
现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贫雇农越吃香。
再过十五年,世道就会彻底改变——那时候有钱的人才是老大,看不起穷人,不嫌娼妓。
“行,让我再想想。”李建东心里盘算着:这处房子得买下来,但四合院那边也不能放弃。
虽然院子里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但未来十五年,这些人反而最安全。
人多了才能挡风遮雨。
反观冉家的大院子,房子虽多,但人手太少,这是最大的弱点。
……
晚饭后,李建东跟着冉父再次走进书房。
李建东直截了当地说:“伯父,您上次给的空调资料我都仔细研究过了,熬了个通宵看完的。材料很实用,我现在想找一台旧空调拆开试试。”
冉父欣慰地点点头:“好孩子,我就知道你是个爱钻研的。白天刚托朋友打听了一下,他们单位有一台民国时期进口的老空调,闲置了五六年。不过要拿物资换才能当废品处理。”
“需要多少?”李建东问。
“主要是细粮,最少一千斤大米。”冉父搓着手,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以前送台空调不过是举手之劳,现在却要为粮食发愁——家里平时吃的是杂粮窝头。
“没问题。”李建东爽快地答应,“我出一千五百斤大米,再加二百斤活鲤鱼,您看行吗?”
冉父又惊又喜:“这……会不会太难为你了?”现在粮食金贵,鲜鱼更是稀罕物。
“您放心,我有门路。”李建东笑着回答。反正岳父不会查粮食来源——这个年代没有监控,缺粮也无人追究。
冉父递给他一张纸条:“我那个朋友叫郑世荣,电话在这儿。只要提起我冉明成的名字就行,已经打过招呼了。”
“谢谢伯父。”李建东小心地收好纸条。
两人又在书房里聊起工业发展和国际形势。临走前,冉父再三叮嘱不要外传,却不知道女婿比他还谨慎。
晚上八点左右,冉秋月送客到院门口。月光下,两人在巷子尽头的树影里依依不舍地告别。
李建东骑着自行车回到家。
昏暗的灯光下,傻乎乎的蓉蓉听到车铃声,高兴地跑出来迎接。
“你又去找姐姐了,怎么不带我去?”蓉蓉撅着嘴抱怨。
“什么姐姐,以后该叫嫂子了。”李建东笑着纠正她。
“不嘛,就叫姐姐,就叫姐姐!”蓉蓉坚持着。
李建东机灵地明白,蓉蓉是因为看到院子里那些嫂子欺负小姑子的事,比如闫埠贵家的种种纠纷,她怕一改口叫嫂子,自己也会被欺负。
“傻丫头,你冉老师怎么会欺负你呢?”李建东捏着蓉蓉肉乎乎的小脸逗她。
“坏哥哥,这样会把我的脸捏大!”蓉蓉气呼呼地说道。
李建东笑着洗漱休息。
第二天早上,他骑车去胡同里打电话。那时街上没有公共电话,得去专门的电话亭。一般一个院子或一栋楼才有一部电话。
李建东来到电话亭,交了五分钱,按照纸条上的号码拨通了电话。
“您好,请问是冉伯父的朋友郑先生吗?”
“是我,您是哪位?”电话那头传来中年男人的声音。
“我是李建东。听说您那里有台旧空调?”
“哦,小李。老冉提过。确实有台民国时期进口的旧空调,放在仓库好多年了,缺零件修不了。”
“能卖给我吗?”李建东直接问道。
“可以当废铁处理。不过这是单位的进口物资,手续挺麻烦,要很多人签字……”对方暗示道。
“我明白。我这里有2000斤大米和300斤鲜鱼,您看行吗?”李建东干脆地提出条件。
“一千斤大米就够了,主要是给老冉面子。”对方语气中带着高兴。
“下回还能继续合作嘛……”李建东心里清楚,一千斤大米怎么能还清人情?
真要只拿这点换台空调,那就太傻了。
这样干,人家肯定只做一单买卖,以后谁还会理你?
就像三大爷闫埠贵一样,整天精打细算,结果儿女都不来看他,到底是赚还是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要不是后来娄小娥出钱、傻柱出力,三大爷恐怕连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空调?这年头全国都没几台,听说过的人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绝对是稀罕物。
“行!我今天就派人给你送去。下午三点,东星肥皂厂老厂区见面,那儿偏僻,没人注意。”对方痛快地约定了交易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