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漠河,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将大地冻得坚硬如铁,猎户村的育苗棚却像一座温暖的堡垒,棚内温度计显示着十六度,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青娘穿着厚重的貂皮袄,正俯身查看抗寒“辽青”草的幼苗——嫩绿的芽尖从土壤中探出,叶片上还挂着细小的水珠,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李茂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的脉络:“根系比预期的更发达,已经扎到地下十厘米了,这样就算外面再冷,也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棚外,村长正带着村民们往棚顶加铺厚厚的干草,见到青娘出来,连忙搓着冻红的手迎上去:“青娘姑娘,这几天夜里风大,我们再加层草帘,保证棚里温度不降。您放心,我们都按照您教的方法,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棚膜,绝不让冷风漏进来。”
青娘点点头,目光扫过远处的荒地:“等幼苗长到十厘米高,咱们就可以移栽了。移栽前记得把土壤深耕三十厘米,再混入腐熟的羊粪,这样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温性。另外,移栽后要在根部覆盖一层碎秸秆,既能防冻,又能防止杂草生长。”
村民们听得认真,纷纷拿出纸笔记录。一位年轻的媳妇捧着刚学会染布的手帕,红着脸递给青娘:“青娘姑娘,这是我用您教的‘冷水染’法染的,您看看行不行?等‘辽青’草种活了,我也想跟着您学染布,在家门口挣钱。”
青娘接过手帕,指尖抚过上面淡蓝色的花纹,笑着说:“染得很好,颜色均匀,花纹也清晰。等夏天‘辽青’草丰收了,咱们就在村里建个小染坊,让大家都能靠手艺挣钱。”
三月初,漠河的积雪开始融化,抗寒“辽青”草幼苗也长到了移栽的标准。青娘带着村民们开始移栽,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捧着幼苗,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移栽现场,青娘亲自示范:“坑要挖二十厘米深,放入幼苗后,先填一半土,轻轻压实,再浇足定根水,最后把土填满。记住,定根水要用温水,避免刺激根系。”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五十亩“辽青”草全部移栽完毕。站在田埂上,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幼苗在春风中摇曳,青娘的心里满是期待。离开漠河前,她把一套《抗寒染料种植技术图谱》交给村长,图谱上不仅有详细的种植步骤,还有病虫害防治的插图:“这图谱您收好,遇到问题随时给我写信,我会第一时间回复。等秋天‘辽青’草丰收了,我再来教大家如何采收和加工。”
回到青石村时,已是四月,泉州的“海蓝草”种植基地传来好消息——春桃带领团队培育的“耐盐海蓝草”不仅在盐碱地长势良好,还能净化海水,当地政府决定将这种草推广到周边沿海地区,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青娘收到消息后,立刻让陈三柱准备“海蓝草”种子,计划在广东、福建的沿海村庄建立更多种植基地。
五月中旬,青娘前往泉州考察“海蓝草”基地。站在海边的田埂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海蓝草”像蓝色的地毯铺在滩涂上,海风拂过,草叶翻滚,泛起层层蓝色的波浪。春桃指着远处的加工厂说:“青娘师傅,咱们建了两座加工厂,一座用来加工‘海蓝草’染料,另一座用来生产‘海蓝草’香囊、书签等文创产品,现在每天能生产两百多个文创产品,很受游客欢迎。”
青娘走进加工厂,看到工人正将晒干的“海蓝草”粉碎、煮染、过滤,最后制成深蓝色的染料饼。旁边的文创车间里,几位年轻的姑娘正将“海蓝草”叶片压制成书签,再用金线绣上花纹。青娘拿起一枚书签,闻着上面淡淡的海腥味,笑着说:“文创产品是个好方向,既能提高‘海蓝草’的附加值,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咱们可以再开发一些‘海蓝草’染的围巾、披肩,推向高端市场。”
考察结束后,青娘在泉州召开了“沿海染料种植推广会”,邀请了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村长和种植户参加。会上,她详细介绍了“耐盐海蓝草”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还现场展示了“海蓝草”染制的产品。一位广东的村长当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村有两百亩滩涂,一直闲置着,要是能种‘海蓝草’,既能让土地变废为宝,又能让村民增收,真是太好了!”
七月的江南,正值“枫红”草采收的季节。青娘带着联盟的理事们来到苏州的“枫红”草基地,查看采收情况。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将成熟的“枫红”草割下,捆成捆运往烘干房。基地负责人告诉青娘,今年的“枫红”草不仅产量高,颜色也比去年更鲜艳,已经接到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的订单,要采购一批“枫红”色布用于时装设计。
青娘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这说明咱们的草木染布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咱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江南建立‘草木染出口加工基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让中国的草木染布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