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平时,廖奎可能就沉默以对了。但此刻,他心里正憋着一股邪火无处发泄,陈卫红这公事公办、带着质问的态度,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看向陈卫红:“陈卫红同志,流言止于智者。我和刘淑芬同志之间,是清白的工作关系。昨天夜里,是因为猪圈有紧急情况,我才过去处理。至于其他的,都是无稽之谈。”
他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倒是把陈卫红噎了一下。她看着廖奎那坦荡(强装镇定)的眼神,心里也有些动摇。难道真是误会?
廖奎不等她再问,继续说道:“既然大家对这些技术问题这么感兴趣,我看不如这样。由技术小组牵头,组织一次公开的技术答疑会,就近期我们在猪崽养育、代食品研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向全体社员做一个汇报和讲解。有什么疑问,当场提出,当场解答。也请知青小组的同志们,从科学的角度给予指导和支持。”
他这话一出,陈卫红眼睛顿时亮了!公开技术答疑会?这简直是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包括那些不靠谱的流言)的绝佳机会!她立刻忘记了之前的质问,转而开始盘算如何组织发言、如何用科学理论来解释那些“土法”的有效性了。
“这个提议很好!我完全支持!”陈卫红语气变得积极起来,“我们应该用事实和科学来说话!”
说干就干。在李主任的默许(他也被流言搞得头疼,巴不得有个正事转移注意力)下,技术小组和知青小组联合发布通知,定于次日晚上,在公社打谷场召开“红星公社春季农业生产暨代食品推广技术答疑会”。
当晚,打谷场上挂起了两盏明亮的汽灯,将场地照得如同白昼。几乎全公社的社员都来了,黑压压坐了一片,有真心来学技术的,更多的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想看看廖奎和刘寡妇同台会出现什么场景。
廖奎、陈卫红作为主讲,老王头、赵小深、刘寡妇等人作为辅助,悉数到场。刘寡妇今天刻意打扮得朴素了些,但那股子成熟女人的风韵和略显别扭的走姿还是吸引了不少目光,让她浑身不自在,一直低着头。
廖奎则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摒弃所有杂念,结合系统知识和自身经验,条理清晰地讲解猪崽常见病的土法防治、代食品的处理要点和注意事项。他语言朴实,却往往能切中要害,让不少老庄稼把式都听得频频点头。
陈卫红则负责“拔高”,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反复漂洗能去除橡子的苦涩(单宁酸溶于水),为什么发酵能改善某些代食品的口感(微生物作用),将廖奎的“土法”赋予了“科学”的内涵。
每当有社员提出一些带有八卦倾向的“疑问”,比如“廖组长,听说你晚上去猪圈‘看’病,有啥特别的诀窍不?”时,廖奎要么面无表情地直接回答技术要点,要么就由陈卫红义正辞严地打断,将话题拉回“科学探讨”的轨道。
老王头也难得地正经起来,插科打诨地补充一些实际操作中的趣事(隐去了所有敏感内容),赵小深则适时抛出几个科学名词镇场子。
整个答疑会的气氛,在廖奎和陈卫红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逐渐从最初的八卦看热闹,转向了严肃而实用的技术交流。私人那点捕风捉影的破事,在关乎吃饭生存的集体技术问题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刘寡妇全程几乎没说话,只是偶尔在廖奎需要时,补充一两点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她看着台上沉着冷静、掌控全局的廖奎,心里又是骄傲,又是酸楚,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空虚。她知道自己那点小算计,在廖奎这样真正有本事的人面前,根本上不了台面。
张小花也坐在人群里,看着台上那个光芒四射、与女知青对答如流的廖奎,心里更加失落,却也隐隐明白,自己和廖奎之间的距离,似乎比想象中还要遥远。
答疑会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散会后,社员们议论的不再是廖奎和刘寡妇的绯闻,而是“原来橡子要那么弄才不苦”、“猪崽拉稀还有那么多讲究”。
廖奎用一场公开、正式的技术展示,巧妙地将私人关系转化为了纯粹的工作关系,至少是在明面上,暂时压下了那场荒唐的谣言风波。
但他心里清楚,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刘寡妇那边,后续会不会再起波澜?张小花那黯然的眼神,又该如何面对?还有系统空间里那瓶碍眼的二锅头……这一切,都像这春夜里的凉风,吹散了些许烦闷,却带不走心底那沉甸甸的余波。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阴云不知何时已散,露出满天星斗。技术之路,看来注定无法纯粹。人心,永远是比猪崽和代食品更复杂难测的变量。
技术答疑会的成功,像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熄了红星公社上空弥漫的桃色流言火焰。社员们的注意力被重新拉回到了如何让猪崽活得更久、如何让代食品更难以下咽(划掉)更易入口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上。廖奎“技术能人”的形象,在经历了一场无妄的风波后,反而因为他在会上的沉稳表现和对技术的精通,变得更加立体和……不可侵犯了些?至少,再没人敢当着他的面挤眉弄眼地提刘寡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