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说变就变,昨日还晴朗的天空,一早就被厚厚的铅灰色云层覆盖,空气闷热而潮湿,仿佛拧一把都能出水。一场雷阵雨正在酝酿之中。这种天气让人莫名感到心头发沉,喘不过气。
廖奎站在地区农业局会议室的窗边,看着外面阴沉的天色,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压抑而紧绷。今天是决赛前的最后一场理论答辩,主题是“畜牧兽医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看似普通的题目,却因为昨天孙建国那意味深长的“期待”和政工科干部那阴冷的目光,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预感。
李主任走过来,低声道:“今天这阵仗有点不对,评委席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地区局分管政工的副书记,另一个是地区革委会宣传组的人。”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
廖奎心里咯噔一下。分管政工的副书记?革委会宣传组?这阵容,已经超出了纯粹技术考核的范畴。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那枚桃木平安符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温热。
谢薇今天没有出现在观摩席,她毕竟是省农科院的人,太过关注一个特定选手容易惹人闲话。但廖奎能感觉到,她的关切仿佛透过这沉闷的空气传递过来。
选手们依次入场。孙建国今天穿着格外正式,甚至打了领带(在这个年代颇为罕见),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严肃。马向东还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但眼神里也多了几分警惕。李卫红抿着嘴唇,似乎在默默准备。周小河则一如既往地沉默,像一尊没有表情的雕像。
答辩开始。前面的选手大多围绕着技术本身进行阐述,谈良种选育、谈防疫体系建设、谈饲料配比优化,虽然不乏亮点,但总让人觉得差了点更深层次的东西。
轮到孙建国时,他站起身来,扶了扶眼镜,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认为,畜牧兽医技术的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技术队伍!”
他开篇就定下了极高的政治调门。
“技术的创新,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纯粹技术’,而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支援世界革命!我们要坚决批判那种‘唯生产力论’、‘技术至上’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他引经据典,大量引用领袖语录和最新社论精神,将技术问题完全上升到了路线斗争的高度。他的发言逻辑严密,政治正确无可挑剔,赢得了评委席上那位副书记和宣传组干部的微微颔首。
孙建国下来时,瞥了廖奎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挑衅和“我看你怎么接”的意味。
接着是马向东,他挠着头站起来,吭哧了半天才说:“创新……俺觉得就是把活儿干得更好更省劲儿。推广嘛,就是有好法子别藏着,教给大家伙儿……”他的话朴实,但在孙建国那番高屋建瓴的发言后,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甚至有点“觉悟不高”。几位技术评委微微皱眉。
李卫红的发言则务实得多,她强调了技术创新要立足基层实际,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并分享了前进公社如何将技术推广与民兵训练、妇女工作结合起来的经验,算是将政治要求落到了实处,得到了不错的评价。
终于,主持人念到了廖奎的名字。
廖奎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答辩席前。他能感觉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评委席后排那几位政工干部的目光,冰冷而审视,像刀子一样,似乎要剥开他的外在,审视他的“灵魂”。
他按照准备好的思路开始阐述,结合红星公社技术小组的实践,谈如何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知识结合,如何利用本地资源进行饲料优化(提到了【因地制宜饲料优化】的一些初级应用,但隐去了系统来源),如何发动知青和社员一起学习推广。他讲得条理清晰,案例生动,几位技术评委听得频频点头。
然而,就在他发言即将结束,暗自松了口气的时候,评委席上,那个政工科的黑框眼镜干部,拿起了话筒。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闷雷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廖奎同志,”干部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冰冷的质感,透过话筒传遍整个会议室,“你的发言,听起来很不错,结合实际,也有那么点‘创新’的意思。”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严厉: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技术人员,不能只看他的技术,更要看他的思想,看他的立场,看他的阶级感情!我在这里,想代表组织,向你,也向全体与会同志,提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鹰隼般牢牢锁定廖奎,一字一顿地问道:
“据我们了解,你的家庭出身,是富农!请问,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你如何保证你所掌握的技术,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带着你那个阶级固有的、自私自利的烙印?你如何证明,你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与你反动的家庭划清了界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