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军区大院谢家饭厅。
气氛比起昨晚缓和了不少,但依旧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绷。餐桌上摆着简单的早餐:小米粥,馒头,咸菜,还有一人一个煮鸡蛋。这在普通人家已是难得,但在谢家算是寻常。
谢薇低头喝着粥,心里盘算着说辞。
萧雅姿看了看女儿,还是忍不住开口,语气放缓了许多:“薇薇,昨晚妈说话急了些,也是为你好。你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但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爸妈总是放心不下。”
“妈,我知道。”谢薇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自然,“你们放心吧,我有分寸。”她顿了顿,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用一种尽量随意的口吻说道:“对了,跟你们说一声,最近单位可能比较忙,培训班的筹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我们青年技术突击队可能要集中讨论几天方案,我可能就住单位宿舍了,来回跑耽误时间。”
这是她昨晚辗转反侧想出的理由。农科院确实偶尔有突击任务需要加班,青年技术突击队也是存在的,虽然目前并没有集中住宿的安排。但这个借口听起来合情合理,既能暂时避开父母的耳目,又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刚来省城、举目无亲的廖奎。
谢广安正拿着报纸看,闻言从报纸上方抬起眼皮看了女儿一眼,目光深邃,没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算是知道了。他军人出身,对“工作任务”有着天然的认同感。
萧雅姿虽然还有些疑虑,但女儿搬出了“工作”这个无可指摘的理由,她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嘱咐道:“再忙也要记得吃饭,注意身体。宿舍条件比不上家里,缺什么就回来拿。”
“知道了,妈。”谢薇暗暗松了口气,快速吃完早餐,拿起自己的挎包,“爸,妈,我上班去了。”
走出家门,呼吸到大院外相对自由的空气,谢薇感觉心头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她先去了农科院一趟,露了个面,处理了些琐事,跟相熟的同事打了个招呼,暗示最近可能忙项目会晚归或者住宿舍,然后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廖奎所在的招待所。
廖奎早已起床,甚至已经在那个小小的虚拟训练空间里,利用8:1的时间流速,复习巩固了一下《兽医学》里的几个理论难点,并模拟操作了几次精细的解剖定位。听到敲门声,他退出空间,打开门,看到门外笑吟吟的谢薇,眼中立刻亮起了光彩。
“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不上班吗?”
“我跟单位说了,最近忙培训筹备,时间自由些。”谢薇闪身进屋,关上门,脸上带着点小得意,“你提前来了一个礼拜,培训还没开始,总不能天天闷在房间里看书吧?走,我带你在省城逛逛!”
廖奎看着眼前明媚动人的姑娘,心里暖融融的。他昨天那身“行头”已经穿上了,整个人清爽挺拔。
“好,听你安排。”
谢薇带着廖奎,首先报完到然后去了省城最有名的斯大林公园。秋高气爽,松花江江水浩荡,江畔的树木层林尽染。公园里游人不少,有带着孩子散步的家庭,也有像他们这样并肩而行的年轻男女。高大的防洪纪念塔巍然耸立,记录着这座城市与洪水抗争的历史。
廖奎看着宽阔的江面、往来的船只和远处隐约的铁路桥,感受着与山里、公社里完全不同的开阔景象,心胸也为之一阔。谢薇像个尽职的导游,给他讲解着防洪纪念塔的来历,指着对岸告诉他那里是太阳岛,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去野浴。
“等明年夏天,你要还在省城,我们也去。”谢薇说着,脸微微泛红,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廖奎看着她被江风吹拂的发丝和亮晶晶的眼睛,心中悸动,低声应道:“好。”
两人沿着江堤漫步,混在人群中,听着周围嘈杂的谈笑声、小孩子的嬉闹声,感受着这个时代难得的、属于普通人的闲暇时光。廖奎注意到,公园里偶尔能看到一些穿着旧军装、但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百姓的人,沉默地坐在长椅上,或者独自凭栏远眺。谢薇低声告诉他,那些很多是“靠边站”或者等待审查的老干部、老军人,如今也只能在这样的公共场所,消磨着迷茫的时光。这让廖奎再次感受到了省城不同于基层的、更复杂微妙的政治氛围。
离开斯大林公园,谢薇又带廖奎去了附近的秋林公司。这是省城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商品琳琅满目,虽然很多需要专门的票证才能购买,但光是看看,就足以让廖奎这个“乡下人”眼花缭乱。谢薇本想给廖奎再买点什么,被他坚决地拦住了。
“真的不用了,你昨天买的那些都够我穿好几年了。”廖奎看着柜台里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商品,感觉自己像个闯入别人领地的土拨鼠。
从秋林公司出来,已是中午。谢薇本想带廖奎去一家好些的饭店,但廖奎坚持不肯,最后两人在一条小街的国营小吃部,一人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即使是这样,廖奎也觉得美味无比,主要是和对面的人一起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