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的秋天,是在一片前所未有的丰收喜悦与蓬勃朝气中降临荆北的。金黄的粟浪覆盖了原野,沉甸甸的穗头仿佛在向人们点头致意。与这自然丰收相映衬的,是荆北政权在林凡治理下所取得的全面突破性进展。内政、军事、外交,三条战线齐头并进,将荆北这艘大船稳稳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传来佳音的,是西凉方面。马岱带着林凡那份极具前瞻性与野心的“战略盟约”构想返回后,不过月余,西凉方面便派来了快马回信。信是马超与韩遂联名所书,语气虽然依旧带着西凉武将的粗豪,但内容却充分体现了对林凡提议的重视与认可。
马超在信中原则上同意了林凡提出的“情报共享”与“战略协同”两条核心条款,对于“商贸深度绑定”,虽未完全理解其中深意,但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意先行试点,以战马、皮毛优先换取荆北的粮食与部分军械。更重要的是,马超正式接受了林凡的首批军械援助,并邀请林凡派遣工匠团队前往西凉,“指导”军工建设。这标志着,荆北与西凉之间的盟约,从最初脆弱的利益交换,开始向着更紧密、更战略性的伙伴关系迈进。
几乎同时,经过林凡、诸葛亮、鲁肃(代表江东)三方反复磋商与细节打磨,并由各方主公最终用印的 **《荆襄同盟条约》** 正式文本,也终于在襄阳、公安、柴桑三地同时昭告天下!
条约以明快的文字,明确了孙、刘、林三方势力范围,规定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曹的核心义务,建立了每季度一次的“荆襄联席会议”机制,并正式将扩大贸易、技术交流、乃至未来可能的联合军演等内容写入条款。这份条约的公布,如同在动荡的荆襄大地上,打下了一根坚实的定海神针,极大地安抚了民心,也向北方虎视眈眈的曹操,展示了南方联盟的团结与决心。
外部环境空前利好,荆北内部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政深耕的效果在这个秋天集中爆发。徐文呈上的秋收最终统计报告显示,荆北两郡(南阳、襄阳及南郡北部)粮税总收入,较林凡初掌时,翻了近三倍!府库充盈,仓廪殷实,达到了一个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和长期发展的惊人水平。
而更让林凡感到欣慰的,是民心与人才的汇聚。随着新政惠民落到实处,生活安定富足,荆北百姓对林凡政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空前高涨。“林青天”、“王佐之才”的称颂不仅在民间流传,甚至开始出现在一些士子的文章之中。与此同时,“弘文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荆北本地的寒门士子踊跃投效,连北方、江东乃至蜀中一些不得志的士人,也慕名辗转来投。荆北,正以一种迥异于传统割据势力的崭新面貌,吸引着天下英才。
这一日,襄阳城内张灯结彩,万人空巷。郡守府前宽阔的广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秋收嘉勉暨新军演武”典礼。这不仅是庆祝丰收,更是向荆北军民、乃至天下各方势力,展示林凡治理成果与军事实力的绝佳舞台。
高台之上,刘擎、林凡并坐中央,徐文、庞统、周卓、邓义等文武重臣分列两旁。来自荆南的使者(诸葛亮因事务繁忙未能亲至,派了孙乾为代表)、江东的观察使(鲁肃遣来的中级官员),甚至一些受邀的荆州本地大族代表,皆在观礼席上就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广场之上。
典礼的第一项,是嘉勉各地涌现的屯田模范、优秀工匠以及“弘文馆”的杰出学子。当这些来自基层的普通人,从林凡和刘擎手中接过象征荣誉的锦帛和实实在在的赏赐时,台下爆发出阵阵由衷的欢呼与掌声。这一幕,深深震撼了那些来自江东、荆南的观察者,他们从未见过哪个政权,会如此隆重地表彰“贱业”工匠和寒门学子。
紧接着,便是重头戏——新军演武!
首先走过观礼台前的,是经过严格选拔、装备“明光铠”的重步兵方阵。五百名士卒,身着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精良铁甲,手持长戟巨盾,步伐沉重而统一,每踏出一步,都让地面为之微微震颤。那冲天的肃杀之气与钢铁丛林般的视觉冲击,令观礼台上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江东观察使的脸色更是瞬间变得极其难看,他深知,这等重步兵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
随后是弩兵方阵。上千名弩兵手持荆北自产的制式劲弩,行动迅捷,阵列变换如臂使指。在号令声中,他们对着远处的箭靶进行了一次齐射演示,只听“嗡”的一声闷响,一片密集的弩矢如同死亡的乌云般掠过天空,精准地覆盖了目标区域,其射程与密度,再次引来一片惊叹。
最后压轴的,则是刚刚初具规模的荆北水军代表。虽然尚未有大型战舰,但数十艘新下水的蒙冲、走舸,以及船上士卒熟练的操舟技巧与配合,依旧让人不敢小觑。尤其是几艘经过特殊改装的斗舰上,那被红布覆盖的隆起物体(神机弩),更是引人无限遐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