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工,"老吴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几乎不像他自己,"这些技术如果能够实现,将把我国的航空工业一举推进至少二十年,甚至..."
"它们会实现的。"林舟打断他,声音坚定而平静,"现在我需要你们立刻组建两个团队,一个负责发动机核心机的试制,一个负责雷达样机的组装和测试。所有材料清单和工艺要求都在文件里,如果有任何技术障碍,我会亲自解决。"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如刀:"时间紧迫,我们只有三个月窗口期。三个月后,我要看到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运转,看到雷达样机成功捕获和跟踪目标。各位,有信心吗?"
会议室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响应,那些刚才还疑虑重重的老专家们,此刻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斗志和决心。在国家利益和技术突破的强大召唤下,所有的怀疑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给我们两个月!"老吴站起身,声音洪亮,"两个月,我们一定让发动机转起来!"
"雷达组也是两个月!"李教授也不甘示弱,"我们不会辜负这个历史性的机会!"
林舟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对赵部长说:"那就这样定了。我需要航空部全力配合,所有资源向这两个项目倾斜。同时,启动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参与人员原则上不得离开研究基地,所有文件必须集中保管,使用后立即归档。"
赵部长郑重点头,"已经安排好了,林工。从今天起,整个航空部进入特别工作状态,代号'雷鸣工程'。"
两个月后,航空部试车基地。
深夜的群山中,一座隐蔽的混凝土建筑外,几十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建筑内部是一个巨大的试车间,中央矗立着一台造型奇特的发动机试验台,周围布满了各种仪器和测量设备。
"准备好了吗?"老吴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尽管经过电子设备的过滤,依然能听出他的激动和紧张。
"一切就绪,可以启动。"试车间内的技术主管回应道。
监控室内,林舟、老吴和几位核心专家正盯着一排显示屏,每个人的表情都异常凝重。
"开始吧。"林舟平静地下令。
随着一声令下,试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按下了启动按钮。起初只有一阵低沉的嗡鸣,然后,随着燃油喷入燃烧室,声音迅速提升,变成了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轰鸣,整个试车间都在这恐怖的声浪中微微颤抖!
"推力曲线正常!"一位工程师兴奋地喊道,"温度稳定,没有任何异常波动!"
"转速达到设计值!"另一位技术人员报告,"涡轮工作状态完美!"
老吴的眼睛紧盯着数据屏幕,随着各项参数的显示,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最后几乎屏住了呼吸。
"推重比...11.8:1!"他终于喊出声来,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几乎完全符合设计值!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监控室内的其他专家们也都沸腾了,有人激动地拍打着桌面,有人紧紧握住拳头,甚至有人眼中泛起了泪光。只有林舟依然保持着那种不为所动的平静,仿佛早已预见了这一切。
"继续推进测试,"他淡然指示,"我要看到全功率下的稳定性数据。"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那台发动机在试车台上经历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从低速运转到最高功率,从冷启动到紧急停机,每一项测试都远远超出了他们以往所见过的任何国产发动机的性能。
当最后一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老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转身紧紧握住林舟的手,声音哽咽:"林工,我从事发动机研究四十年了,从未...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表现。这台发动机,它将改变一切!"
林舟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这位老专家的肩膀,"这只是个开始,吴老。走吧,该去看看雷达组的成果了。"
雷达试验基地,位于航空部一处更加隐蔽的山谷中。
当林舟一行人抵达时,李教授已经在入口处等候多时。与两个月前的稳重和怀疑不同,此刻的他如同一个兴奋的孩子,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来得正是时候!"他快步迎上前,语速飞快,"我们刚完成了最后一组测试,结果简直...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林工,您必须亲眼看看!"
他们穿过层层警戒,来到一个布满了电子设备的实验室。中央是两套造型迥异的雷达系统——一个看起来像是棱镜状的天线阵列,另一个则是由数百个细小单元组成的扁平面板。
"左边是合成孔径雷达样机,右边是相控阵原型,"李教授兴奋地介绍,"我们按照您的图纸完成了90%的部件,剩下的10%用了一些替代方案,但基本功能完全实现了!"
林舟点点头,走到控制台前,仔细查看了一下操作界面和测试数据。
"目标跟踪测试做了吗?"他问道。
"做了!结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李教授激动地说,"合成孔径雷达在50公里外清晰成像了一架米格-15的每个细节,包括机翼上的铆钉!而相控阵系统同时跟踪了12个高速目标,抗干扰能力比我们现役最好的雷达提高了至少20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