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方人才如同百川归海般涌入和州,武泽苍麾下那原本略显单薄、事事需他亲力亲为的统治机器,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润滑剂与澎湃的动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分工与高效节奏运转起来。一个以他为核心,层级分明、权责清晰、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的领导班底,在实践的锤炼与磨合中,逐渐清晰并稳固下来,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着推动着整个势力向前飞驰。
政务方面,形成了以李慕与张世安为首的双核驱动格局。
李慕正值盛年,思维敏捷跳脱,善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仿佛是武泽苍理念最灵动的翻译官与执行者,负责将那些诸如“以工代赈”、“鼓励工商”、“标准化生产”等看似天马行空却极具实效的现代理念,巧妙地融入这个时代的土壤,化为一套套具体的政策法令,强力推行下去。他主持的“招贤馆”门庭若市,不论出身,只问才学,通过一套由他亲自设计的考核流程,为和州筛选出大量基层官吏和技术人才。他的办公室总是堆满了各种规划图和报表,人员进出络绎不绝,充满了创业期的蓬勃朝气。
而张世安则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舵手,老成持重,深谙典章制度与官场沉浮。他的价值在于“构建”与“稳定”。他总领的“律例馆”和“度支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参照前朝法典与和州实际情况,厘定一部全新的《安国律》,并建立一套严格的财政审计与仓储管理制度。他反对李慕某些过于激进的、试图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常常在政务会议上据理力争。
“李长史,均田免赋之心是好的,然骤然推行,触动豪强根基太甚,恐生内乱!当以‘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为过渡,徐徐图之。”张世安捻着胡须,语气沉稳。
李慕则争辩道:“张公,乱世用重典,亦需行新政!此时不行,待格局固化,则难如登天!王爷的威望正盛,正当借此东风!”
往往这时,武泽苍便会充当最后的仲裁者。他欣赏李慕的锐气,也倚重张世安的稳健。最终形成的政策,通常是李慕画出激进的蓝图,再由张世安以其丰富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加固,使其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这一攻一守,一创新一守成,在不断的碰撞与妥协中,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与默契,确保了政务机器在高速运转中的秩序与稳定。
军事方面,则以林惊羽和赵铁鹰为双璧,一内一外,一锐一重,相得益彰。
林惊羽,这位最早追随武泽苍的武道高手,依旧沉默寡言,如同一道隐藏在鞘中的寒芒。他的职责更为核心和内敛:统领武泽苍的亲卫营,负责王府及武泽苍个人的绝对安全;同时,他开始着手搭建一个直属于武泽苍的监察与情报执行机构,这可以说是未来“锦衣卫”的雏形,负责军纪纠察、内部肃清以及一些不便明言的特殊任务。此外,最精锐的中军重甲步卒与骑兵也归他直接指挥,这是武泽苍手中最可靠的战略预备队。林惊羽不擅长宏观战略谋划,但在小规模突击、斩首行动、高手对决以及确保军令如山方面,他的存在无可替代。他训练亲卫的方法极其严酷,讲究一击必杀,对武泽苍的忠诚更是历经考验,毫无瑕疵。
赵铁鹰则完全是另一番气象。他是典型的传统悍将,声若洪钟,性格豪爽粗犷,能与最底层的士卒同锅吃饭,同帐而眠,在军中威望极高。安国军主力部队的日常操练、营区布防、阵型演练以及未来的正面攻坚作战,多由他全权负责。他的练兵场永远是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讲究的是令行禁止,血性胆气。新投效的林虎、张龙兄弟,其一手打造的“夜影”斥候营,在完成初步组建和训练后,也已归入赵铁鹰的作战体系。这支专业的侦察力量,如同为安国军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极大地增强了战场感知能力,让赵铁鹰在规划作战时更加得心应手。
红娘子及其带来的百战老兵,则被编为独立的“赤锋都”,暂归赵铁鹰麾下历练。赵铁鹰起初对这些“义军”出身的部下心存疑虑,但红娘子以其严谨的治军态度和丰富的游击、袭扰经验,很快赢得了他的尊重。在一次模拟对抗演练中,红娘子率领的“赤锋都”利用地形灵活机动,险些端掉了赵铁鹰的中军帅旗,让这位老将大跌眼镜之余,也彻底放下了成见,开始虚心向红娘子请教小股部队的敌后作战技巧。这种互补,为安国军注入了新的战术血液。
在那些并非处于聚光灯下,却至关重要的特殊领域,武泽苍也拥有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干才。
小福子领导的“夜枭”,早已从最初的情报搜集点,发展成为一张触角敏锐、无声无息却覆盖广泛的间谍网络。其活动范围不仅涵盖了武泽苍目前控制的和州及新收复的燕云部分地区,更如同无形的丝线,渗透至腐朽的京城、各大割据军阀的地盘乃至草原蛮族内部。小福子机变百出,心思缜密,对武泽苍的忠诚源于微末时的情谊,坚不可摧。他定期呈送的“密报”,是武泽苍决策最重要依据之一,负责监控内部异动、探查外敌虚实、传递机密指令,是武泽苍名副其实的“耳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