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锦衣卫的雷霆之威在京城官场投下巨大阴影,使得百官凛然、风气为之一肃的同时,在紫禁城东南隅的文渊阁内,另一场意义深远、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变革,也在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悄然拉开了帷幕。强化后的新内阁,如同一位经过精心调校的精密仪器,终于开始正式运转,试图以全新的方式驱动这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机器。
文渊阁,这座承载着翰墨书香与帝国文脉的殿阁,内部陈设已然发生了显着变化。往日堆积如山的陈旧典籍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置,腾出了中央宽敞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巨大的、由上好花梨木打造的长条会议桌,周围摆放着十几张带有靠背的官帽椅,而非传统议事时官员们需要肃立的位置。桌面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一叠叠空白的稿纸以及数份待议的文书。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注着新政重点推行区域的帝国疆域图。整个环境,力求简洁、务实、高效,充满了武泽苍所期望的“现代”会议气息。
首批被赋予重任的阁员,阵容可谓精心搭配,体现了武泽苍平衡新旧、注重实效的用人思路。
首辅李慕,寒门士子的杰出代表,年富力强,思维敏捷,深谙武泽苍的改革理念,是新政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负责总揽阁务,主持会议。
次辅张世安,前朝老臣,德高望重,熟悉典章制度,人脉广泛,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安抚旧臣,稳定朝局,并在具体事务上提供经验性的建议,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核心成员还包括:
被特旨擢升为内阁中书、参预机务的小福子。他不再仅仅是内侍首领,其掌控的“夜枭”情报网络,使得他能够为内阁决策提供大量来自地方和暗处的第一手信息,负责情报汇总与机要文书的传递保管,是内阁洞察外界的“耳目”。
天工院主事鲁师傅,以工匠之身列席会议。他代表着新兴的技术力量,负责在涉及工程营造、器械改良、生产技术推广等议题时,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支持,确保决策符合实际,不至于沦为纸上谈兵。
太医院院使薛先生,医者仁心,被特邀列席。他负责在涉及瘟疫防治、医药卫生、民生健康等政策制定时,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此外,还有三位从前朝官员中精心选拔出来的干练之才:原吏部考功司郎中周文正(非江都县令),精通吏治与官员考核;原刑部员外郎赵德明,熟悉律法刑名;原礼部主客司主事钱谦益(非明末那个),通晓礼仪典制与外藩事务。这三人代表着旧体系中的开明务实派,他们的加入,既能弥补李慕等人在具体部门事务经验上的不足,也意在引导一部分中间派官员支持新政。
每日辰时三刻(约早晨七点四十五分),内阁晨会准时在文渊阁开始。阁员们陆续抵达,按照大致品级和职责在长条桌旁落座。最初的几次会议,气氛难免有些凝滞和尴尬。尤其是周文正、赵德明、钱谦益这三位前朝官员,对于这种围桌而坐、相对平等的议事模式感到极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在御前躬身奏对,或者在部堂之上等级森严的汇报,如今与首辅、次辅乃至宦官、工匠同席而坐,总觉得浑身不自在。发言时,目光总是下意识地先瞥向次辅张世安,寻求某种暗示或认同,言辞也极其谨慎,斟字酌句,唯恐一言不慎,惹来祸端,或者在新同僚面前露怯。
李慕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牢记武泽苍“循序渐进、引导为主”的指示,并未急于处理那些敏感且争议巨大的议题。他选择从一些不那么触及核心利益,但又切实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入手,以此磨合团队,建立议事规则和互信。
例如,会议初期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调配各地常平仓的存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春季青黄不接或局部灾荒。李慕并没有直接给出方案,而是要求各位阁员,尤其是熟悉地方情况的周文正和钱谦益,基于往年数据和各地上报的实际情况,提出看法。
“以往常平仓调剂,多依靠地方官预估上报,信息滞后,且难免虚报。”李慕首先定下基调,“我等需议定一个更快捷、更准确的核查与调拨机制。”
周文正沉吟片刻,谨慎开口:“首辅大人所言极是。然各地情况迥异,仓促调拨,恐引发地方恐慌或囤积居奇。依下官浅见,或可优先保障京畿及几大产粮区周边,其余地区,仍以地方自救为主,朝廷予以监督。”
这时,小福子轻轻咳嗽一声,吸引了众人注意。他面前摊开一份卷宗,声音平和却清晰:“根据近半月各地‘夜枭’密报,淮南道去岁秋收尚可,但地方豪强围积甚多,市面粮价已隐有上扬之势;而河东道去岁虽有旱情,但官仓储备相对充足。若按旧例,恐淮南失稳,河东粮陈。”他提供的信息,瞬间让讨论变得具体而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