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骤然绷紧的战争弓弦,与内部潜流暗涌的通敌疑云,如同两股交织的寒流,席卷了整个大武朝堂。先前关于战与和的激烈争论,虽因武泽苍明确支持备战、派遣援军而表面上暂告平息,但水面之下的暗流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因锦衣卫这把帝之利刃的悄然出鞘,变得更加深沉、诡谲,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气息。朝会之上,官员们奏对如仪,但眼神交汇间,往往藏着难以言说的审视与猜忌。
武泽苍,这位登基未久的年轻皇帝,此刻正面临着自龙椅以来最为严峻和复杂的考验。这不再是单纯的内政革新,而是一场需要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条相互交织的战线上,同时做出精准判断和果断决策的多维博弈。任何一处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局的崩坏。
军事战线:外松内紧,纵深布防
在军事上,武泽苍的态度异常清晰且强硬。他绝不允许新朝的威严在蛮族的铁蹄下受损。他每日必召见兵部尚书王莽及五军都督府相关将领,详细询问龙骧卫开拔进度、粮草辎重调配情况,以及镇北关最新的防务态势。他要求兵部,对赵铁鹰所请的一切合理军需,必须优先、足额、尽快保障,并严令沿途州县全力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阻挠。
然而,他的布局远不止于支援镇北关一城一地。通过内阁,他向几位绝对忠诚的将领执掌的内地重要军镇,如河东、陇右的节度使,发出了措辞谨慎却意图明确的密旨,要求他们立即进入战备状态,整训兵马,检修军械,囤积粮草,并加强对辖区内关键通道、关隘的控制。密旨中虽未明令他们即刻北上,但却要求他们“密切关注北疆动向,确保辖境安靖,并做好随时听候调遣之准备”。这是一种极具弹性的战略预备,武泽苍深知,蛮族若大举进犯,其兵锋绝不会只落在镇北关一点,很可能多点开花,或伴以大规模的迂回穿插。他必须建立起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并将战略预备队牢牢抓在手中,以待关键时刻投入战场,或者应对可能出现的其他方向上的威胁。这种布置,体现了他不追求一时意气、而是着眼于全局的战略耐心。
政治战线:明镜高悬,暗织罗网
在政治上,武泽苍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老练与隐忍。他没有因为林惊羽密报中提及的内部勾结嫌疑而立刻在朝堂上掀起腥风血雨。他深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对高级官员动手,尤其是涉及边境州府的实权官员,极易打草惊蛇,迫使对方狗急跳墙,甚至可能在战前引发朝局剧烈动荡,动摇边防军心。
他的策略是“引而不发,密织罗网”。他给林惊羽的指令非常明确:对密报中提及的那几位与边境豪商过从甚密的州府官员(尤其是那位通判),以及那几家大量收购战略物资的豪商,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严密监控。锦衣卫的暗探们动用了一切手段——潜伏跟踪、监听对话、排查其社会关系网、甚至设法接触其核心账房或管家,目的就是搜集其通敌叛国的铁证。武泽苍要的不是怀疑,而是能在天下人面前将其定罪的如山铁证。
同时,他亦授意首辅李慕,在内阁议事及日常与各部官员接触中,留意观察。是否有官员在讨论北疆军务时,态度异常消极,一味强调困难,夸大蛮族实力,散布“不可力敌”、“应以和谈为上”的言论?是否有官员在涉及粮草调拨、军械制造等具体事务时,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拖延效率?这些,都可能成为顺藤摸瓜的线索。武泽苍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高效支持前线的朝堂环境,任何试图从内部破坏这种稳定和效率的行为,都在他的清除清单之上。
经济战线:开源节流,另辟蹊径
经济是支撑战争的基础,也是最让武泽苍头疼的短板。户部尚书钱益谦每日愁眉苦脸地汇报国库空虚的现状,并非虚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消耗是天文数字,若强行加征赋税,无疑会毁掉刚刚开始恢复的民生,动摇新政的根基,甚至可能引发内乱。
武泽苍的现代思维在此刻发挥了作用。他要求户部与内阁,双管齐下。一是“节流”,严格审查各项财政支出,暂时压缩或推迟所有非紧急、非必要的工程款项(如某些皇家苑囿的修缮、大型典礼的额外花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向军事领域。二是“开源”,他提出了超越时代的设想:可否由朝廷出面,发行一种“战时债券”?向民间,尤其是江南等地的富商大贾募集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后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或者,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向这些富商进行“劝捐”,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头衔或政策优惠作为回报?
这些想法让李慕和钱益谦都感到震惊与新奇。虽然具体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涉及信用、金融理念等诸多障碍,但这无疑是试图在不过度盘剥普通百姓的前提下,开辟新财源的大胆尝试。武泽苍令他们深入研究可行性,尽快拿出初步方案。这体现了他不固于旧法,勇于探索解决困境新路径的务实态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