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阳光像是被揉碎的金箔,比清晨时多了几分慵懒的暖意,穿过东州一处菜市场那片略显陈旧却格外透亮的玻璃顶棚,洋洋洒洒地落在错落有致的摊位上。
那些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蔬菜,像是被镀上了一层柔光——翠绿的青菜叶片上还沾着未干的水珠,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鲜红的番茄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汁水,表皮泛着温润的光泽;橙黄的胡萝卜顶着翠绿的缨子,在光影里透着几分可爱的憨态。就连角落里堆着的土豆、山药,也在这暖光里少了几分粗糙,多了几分亲切的烟火气。
刚踏进菜场大门,一股鲜活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瞬间将人裹进了市井生活的褶皱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是一首热闹的交响曲,从各个摊位前涌来:“新鲜的青菜啊,刚从地里摘的,还带着露水呢!”; “活蹦乱跳的鲫鱼,现杀现卖,煮汤最鲜了!”
除了叫卖声,菜场里更少不了讨价还价的热闹。
“这黄瓜能不能便宜点?你看这头有点蔫了,三块五一斤我就多买点。”“大姐,这已经是批发价了,最多给你便宜一毛钱,再少我就亏本啦!”
一来一往的对话里满是生活的鲜活,混合着水果摊飘来的清甜——刚切开的西瓜透着沙甜的气息,芒果的果香浓郁得让人忍不住咽口水;还有水产区特有的咸鲜,带着大海的味道,与蔬菜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酿成了菜场最独特、也最动人的市井气息。
“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选晚上做冬笋清炒龙利鱼片的食材。”周导手里拿着话筒,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落在晓宁和牛大力身上。他身后跟着几位摄像大哥,摄像机已经架好,镜头正对着两人,捕捉着他们的每一个表情。
“不过有个小要求,你们得自己和摊主砍价,不能让我们帮忙,而且要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咱们最后看看谁选的食材又好又划算。”周导的话音刚落,晓宁的眉头就轻轻皱了起来,眼神里多了几分为难。
晓宁从小就不擅长和人讨价还价,家里有专门的食品采购员,自己从来没试过在菜场里和摊主“周旋”。一想到要在这么多“砍价高手”云集的地方和摊主议价,他心里就有些发怵,手心甚至悄悄冒出了一点汗。
他悄悄拉了拉身边牛大力的袖子,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几分委屈和焦虑:“大力哥哥,我不会砍价怎么办啊?万一被摊主坑了,买贵了不说,食材还不新鲜,那咱们的任务不就失败了吗?”
牛大力比晓宁大几岁,平时经常自己买菜,在菜场砍价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感受到晓宁的紧张,转过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容温和又带着几分笃定,像个可靠的大哥哥。
“别怕,跟着我学,很简单的。你先学会看食材新不新鲜,这是砍价的底气——只要你能说出食材的好坏,摊主就知道你是懂行的,不会随便糊弄你。然后再跟摊主慢慢聊,多问几句食材的来源、新鲜度,态度客气点,价格自然就容易谈下来了。”
说着,他抬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卖冬笋的摊位,“咱们先去买冬笋,做冬笋清炒龙利鱼片,冬笋的新鲜度最关键,要是笋不新鲜,炒出来又老又涩,这道菜就毁了。”
晓宁顺着牛大力指的方向看去,那处摊位前摆着一堆裹着褐色笋壳的冬笋,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穿着蓝色的围裙,正忙着给一位老奶奶称笋。
见晓宁和牛大力走过来,她立刻放下手里的秤,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声音亲切:“小伙子,买冬笋啊?我这冬笋都是今天早上刚从山里挖的,你看这笋壳多新鲜,一点都不蔫,里面的笋肉肯定嫩得能掐出水来。”说着,她弯腰从摊位上拿起一个个头中等的冬笋,递到晓宁面前,“你摸摸看,这笋壳多硬实,新鲜得很。”
晓宁小心翼翼地接过冬笋,冰凉的笋壳触碰到指尖,带着几分自然的凉意。他想起牛大力刚才教他的方法,先是用手轻轻摸了摸笋壳,感觉表面光滑又硬实,没有发软的地方,确实像摊主大姐说的那样新鲜;接着他又轻轻敲了敲笋身,耳边传来清脆的“咚咚”声,没有沉闷的回响——之前牛大力说过,敲起来清脆的冬笋,里面的笋肉才会嫩,要是声音沉闷,可能就已经老了。他抬起头看向牛大力,眼里满是询问的目光,像是在问“这个冬笋是不是真的好”。
牛大力看着晓宁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转向摊主大姐,语气客气又从容:“大姐,你这冬笋确实看着不错,多少钱一斤啊?”
“八块钱一斤,小伙子,我这都是新鲜的好笋,可不是那种放了好几天的陈笋,这个价格真不贵。”摊主大姐笑着说,手里还拿起另一个冬笋,指了指笋尖的位置,“你看这笋尖,多完整,没有一点破损,煮着吃、炒着吃都好吃。”
牛大力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拿起刚才晓宁看过的那个冬笋,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笋壳的缝隙,又轻轻捏了捏笋身,确认没有空心的地方,然后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持:“大姐,你这冬笋是挺好的,可我刚才在前面那个摊位看,人家的也是今天刚挖的,才卖七块五一斤。你看你这能不能便宜点?我们买得多,要两个大的,回去做一道很重要的菜,肯定得要新鲜的,但价格也得实在点不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