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阁”主体工程的落成,如同一具庞大而精密的骨架被成功构筑。能源在“龙脊”枢纽中澎湃流转,光线在仿生架构的通道内柔和铺洒,空气循环系统带来模拟高原清冽却富含能量的气息。然而,骨架本身是沉默的。赋予这沉默造物以灵魂、以使命、以那声期待中“龙吟”的,终将是人。
随着“寻根”行动在绝密状态下筛选出的第一批三十六名核心志愿者,以及配套的科研、医疗、安保团队的陆续抵达,这座深藏于昆仑山腹的奇迹之城,终于开始注入活力。而陈醒的身份,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
一份由“补天”工程领导小组直接签发的任命书,被送到了陈醒手中。任命他为“‘补天’工程内在潜能开发首席科学家”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具分量的头衔——“先行者计划”首席导师。
这意味着,他不再仅仅是前沿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更成为了知识的传承者、潜能的点燃者、以及这条未知道路上第一批同行者的引路人。他需要将自己那独一无二、近乎本能的关于灵子流、内视与内在编程的体验与认知,系统化、理论化,并转化为一套可以传授、可以复制的训练体系。
压力,如同昆仑的雪峰,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探索未知与教导他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他自己走过这条路,充满了直觉、偶然与痛苦的突破,但如何为他人铺就一条相对平坦、安全的路径?
他的“教研室”,就设在“龙心”——灵子流引导与训练大厅旁的一间环形观察室内。一面是巨大的单向玻璃,可以俯瞰整个训练场;另一面则是环绕式的数据屏幕,实时显示着每一位受训者的生理参数与能量场反馈。苏青竹作为他的副手与安全总监,几乎与他形影不离。
第一批三十六名志愿者,代号“初啼”,是从数千名经过严格基因筛查(SSAL-1高表达)、背景审查和心理评估的候选人中遴选出来的精英。他们中有年轻的科研尖兵、有意志如钢的特种战士、有感知敏锐的艺术家、甚至还有两位从小展现出特殊直觉能力的民间人士。他们聚集于此,眼中闪烁着混合着使命感、好奇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的光芒。
陈醒站在他们面前,穿着与众人一样的作训服,身形并不魁梧,但当他目光扫过时,一种无形的、温和却强大的气场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那并非威严,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质层面的、更深沉的宁静与力量。
“欢迎来到‘龙吟阁’。”陈醒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们被选中,不是因为你们比别人更优秀,而是因为你们体内沉睡着一种名为‘科学灵根’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唤醒它,理解它,并学会与它赋予我们的新能力共处。”
他没有讲述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感知”开始。
“忘记你们已知的物理学,忘记解剖学。”他引导着众人盘膝坐下,进入放松状态,“最初,你们可能什么都感觉不到。这很正常。我要求你们做的,仅仅是关注你们的呼吸,关注身体内部的细微感觉——或许是心跳的搏动,或许是血液流动的温热,或许是某块肌肉无意识的紧张……去成为你们身体的倾听者。”
训练大厅内弥漫着被“龙脊”枢纽温和过滤和调整过的地脉能量,浓度远高于外界。陈醒行走在静坐的学员之间,他不需要借助仪器,内视的能力让他能如同观察透明的水族箱般,清晰地“看”到每个学员体内能量场的状态。
大多数人如同沉寂的深潭,只有微弱的生物磁场。但有少数几人,尤其是林风,其能量场已经呈现出初步的“涟漪”,对周围环境能量产生了微弱的响应。
“不要试图去‘抓住’什么,”陈醒的声音如同潺潺流水,在寂静的大厅中回荡,“感知如同钓鱼,越是心急,鱼儿越是远离。放松,接纳,等待。”
一天,两天……最初的训练枯燥而看似毫无进展。有的学员开始焦躁,怀疑这种方法是否有效。陈醒并未急于推进,他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立正确的内在感知基础,远比强行引导更重要。
他改变了策略,开始进行个别辅导。他将手掌虚按在学员的背心(能量循环的关键节点之一),并未接触,只是引导自身一丝极其温和的灵子流,如同引导线般,轻轻“触碰”学员自身的能量场。
当他的灵子流与林风的能量场接触时,陈醒的内视“看”到,林风体内那沉寂的能量仿佛被投入石子的水面,瞬间荡开了清晰的涟漪!一种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共鸣建立了!
“感觉到了吗?”陈醒轻声问林风,“那种……轻微的震动感,或者温热感?”
林风紧闭双眼,眉头微蹙,全力感知着,终于,他猛地点头,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有!背心处……有点麻,有点热!很微弱,但……很清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