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子共鸣舱初号机的初步验证成功,如同在IPDRC内部投入了一颗能量炸弹,激起的不仅是兴奋,更是对团队训练未来图景的无限憧憬与紧迫感。陈醒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而是立刻下令,启动更为严苛、更具代表性的 “砺刃”全面测试计划 ,旨在极限压榨原型机性能,暴露潜在问题,并为后续机型的优化与小批量生产积累最坚实的数据基础。
测试被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直指核心。
第一阶段:极限压力测试——单人模式下的边界探索
测试对象并非学员,而是陈醒自己。只有他这位对自身能量掌控已达精微之境的首席导师,才能作为最灵敏的“探头”,去探测共鸣舱能量场生成的极限精度与稳定性,并亲身体验高难度模式对个体的影响。
他独自步入流线型的蛋壳舱内,舱门无声闭合,将外界一切隔绝。内部柔和的光线亮起,能量场尚未启动,一种绝对的“静寂感”便包裹而来,不仅是声音,连能量的背景噪音也消失了。
“测试开始。第一项,能量场强度极限测试。”苏青竹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来,带着一丝紧张。
陈醒点头示意。他感到周围的“空间”开始“凝固”,能量密度平稳而迅速地攀升。从温和的灵子流环境,到堪比“龙心”大厅高浓度区,再到超越……能量如同无形的水银,沉重而致密地挤压着他的能量场和肉体。内视视野中,他自身的灵子流循环开始发出明亮的辉光,高速运转以抵抗外压。
“强度150%,超过设计安全阈值120%。”张云帆报告。
“继续。”陈醒的声音平静。
强度提升至180%,200%,250%!
陈醒感到呼吸有些凝滞,骨骼仿佛都在发出轻微的嗡鸣,但他体内的能量循环依旧稳固,只是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精确地报告着自身的感受:“体感压力巨大,但循环稳定。能量场本身结构依然保持高度有序,无紊乱迹象。”
当强度逼近300%的理论设计极限时,陈醒主动叫停。“可以了,能量场生成系统的潜力远超预期。继续下一项。”
接下来是精度测试。系统需要在他的能量循环路径上,精确地“雕刻”出一个个微小的能量涡旋或节点,模拟各种复杂的内部修炼状态。陈醒闭目凝神,感受着系统那如同最高明外科医生般的操作,能量束精准地落在预定的位置,强度、持续时间分毫不差。他甚至尝试引导系统,在他观想一个复杂能量符文时,实时生成与之互补的外部能量结构,进行“里应外合”的构建练习,成功率极高!
“精度测试通过。系统干预可达到细胞簇级别的能量微调,响应延迟低于5毫秒。”李慕白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
第一阶段测试结束,共鸣舱在单体应用层面展现出的强大与精密,让所有参与者为之振奋。
第二阶段:多组协同压力测试——复杂环境下的团队淬炼
这一次,三支特质迥异的九人小组被同时送入经过紧急改造、可容纳三个独立训练单元的“共鸣舱集群”(由初号机和两台快速仿制的试验机组成)。测试目标是在高强度模拟干扰下,完成协同防御与资源调度任务。
场景设定为:模拟遭受未知能量生命体的“精神污染”攻击(高频混乱能量波)与物理能量冲击的双重打击。三支小组需要分别构建不同属性的防御屏障(一组主防物理冲击,一组主防精神污染,一组负责能量补给与屏障修复),并实现三大屏障的无缝衔接与能量共享。
训练开始,混乱立现。
尽管有共鸣舱的辅助,但三组同时运行,对主控系统的算力提出了极致要求。李慕白团队设计的算法全力运转,超算中心轰鸣着,实时协调着三百多个能量发射单元和二十七名学员的能量状态。
赵磐所在的物理防御组,在承受模拟冲击时,由于其能量输出过于刚猛,与屏障的“弹性”设定产生了冲突,导致局部能量过载,险些崩溃。好在共鸣舱的实时反馈系统及时发出刺耳的“过载警报”(林雅设计),并自动微调了该区域的能量场参数,引导赵磐小组调整输出模式,才化险为夷。
林雅所在的精神防御组则敏锐地捕捉到了“精神污染”攻击中蕴含的某种规律性“杂音”,她通过反馈系统,将这种感知实时分享给另外两组,使得整个协同防御网络能够提前零点几秒进行针对性强化。
而负责补给的小组,则在系统的精确引导下,如同能量调度员,将富余的能量通过预设的“能量通道”,精准注入到最需要的防御节点,展现了高效的后勤支持能力。
尽管过程中险象环生,失误不断,但在共鸣舱的强大辅助和学员们逐渐增长的默契下,三支小组最终成功顶住了长达十分钟的模拟狂潮,三大屏障虽布满裂痕,却屹立不倒!
“第二阶段测试成功!多单元协同控制算法验证有效,系统负载达到85%,未出现崩溃。团队协同效率相较于‘和弦厅’提升约400%!”张云帆宣布结果时,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