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竹的古文校准工作,如同为砺锋谷乃至整个“科学修仙”体系擦亮了一副观察历史的眼镜。那些曾经笼罩在迷雾中的古老智慧,开始清晰地展露出其底层逻辑,与李慕白、陈醒等人构建的科学理论框架相互印证、启发,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理论的深化,迅速转化为实践层面一波接一波的、令人振奋的突破。
首先感受到这股强劲推力的是楚风和他的“求理社”。在获得了苏青竹校准后的部分基础功法能量模型后,他们如获至宝。楚风结合自身对“风语者”臂甲的理解以及《科学修仙原理》中的流体力学和能量场论,对自己主修的《青云御风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实验”。
他不再仅仅依靠口诀和模糊的“气感”去引导身法,而是利用初步掌握的灵能探测技巧(一种简化版的场强感知法阵),实时监测自身移动时周身的空气流场形态和灵能消耗分布。
“果然!传统御风诀强调‘身融于风’,但在急转和突进时,身体侧后方会产生明显的低压涡流区,不仅增加阻力,还导致灵能额外消耗用于稳定身形!”楚风在竹林空地上一次次试验,将数据记录在玉简中,兴奋地与同伴分享。
基于数据和模型,他大胆地调整了灵能在双腿和躯干特定窍穴的输出频率与强度,模拟“风语者”臂甲产生微型可控气旋的原理,在身法施展时,主动在身体关键部位生成细微的、定向的灵能扰流,用以“抚平”那些阻碍性的涡流。
起初几次尝试颇为狼狈,甚至因为灵能控制不稳而摔了几个跟头,引得王磐等传统弟子暗自摇头。但楚风毫不气馁,与赵明一起反复计算、调整参数。
数日之后,当楚风再次施展改良后的《青云御风诀——优化试验版Ⅰ型》时,效果令人震惊。他的身影在竹林间穿梭,速度比以往快了近三成,转折之间圆融流畅,再无之前的凝滞感,最关键的是,灵能消耗反而降低了约百分之十五!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围观的传统弟子目瞪口呆,“他的身法……好像真的‘融’进风里了,但又感觉不一样!”
王磐抱着剑,眉头紧锁,他看得出楚风的身法效率确实远超以往,那种精确和控制力,绝非单纯“感悟”所能达到。他心中第一次对那套“歪理”产生了一丝动摇,或许……那里面真有点东西?
楚风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求理社”的其他成员。赵明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基础阵纹模型,他开始尝试将苏青竹校准后的一个古老聚灵阵的“场叠加原理”应用于一个小型防御阵法的改良。通过精确计算不同阵眼能量输出的相位和干涉效果,他成功地将这个基础防御阵法的能量利用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防护强度显着增加。
钱小松则专注于吐纳法的“精细化操作”。他利用楚风分享的灵能内视技巧,结合能量代谢模型,找到了几条以往被忽略的、灵能运转效率较低的次要经脉。通过微调呼吸节奏和意念引导,着重“疏浚”这些节点,他的日常修炼效率竟然提升了近一倍,困扰他许久的炼气期中阶瓶颈,隐隐有了松动的迹象!这个发现让资质普通的弟子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而孙焱,则在材料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他按照“科学方法”,系统地测试了数十种常见基础材料的“灵导率”、“热灵膨胀系数”和“结构强度”。在一次测试某种较为冷门的“软玉铁”时,他发现这种材料在特定频率的灵能刺激下,其“灵导率”会呈现短暂的跃升,并且具有极佳的能量缓冲特性。
“这特性……如果用在护身法宝的内衬或者飞剑的剑格上,岂不是能有效吸收、分散冲击性的灵能伤害?”孙焱激动地将这个发现上报给了砺锋谷。
陈醒和李慕白高度重视,立刻组织人手进行验证和深度开发。很快,一种基于“软玉铁”新型处理工艺的“灵能缓冲合金”被研制出来,其性能远超传统用于缓冲的材料。这项成果不仅立刻被应用于“幽凰”臂甲的后续改进,以增强其能量反冲耐受性,更在炼器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量化材料性能,定向开发和运用新材料。
与此同时,在砺锋谷的核心实验室,更大的突破正在酝酿。
李慕白站在重新校准后的《九转蕴灵篇》完整能量模型前,目光灼灼。苏青竹的精准破译,使得这套古老功法的运行机理前所未有地清晰。
“传统的《九转蕴灵篇》,强调循序渐进,九转圆满,每一转都需要水到渠成,耗时极长。”李慕白对陈醒和核心团队说道,“但我们现在的模型显示,其能量积累和质变的关键,在于‘黄庭动态场域’的稳定构建和‘坎离基元反应’的催化效率。之前的修炼,更多是靠经验和模糊感应来慢慢摸索这个‘临界点’。”
他调出模型中的一个复杂参数集:“如果我们绕过那些低效的、试探性的积累过程,直接利用外部灵能场,辅助修炼者更精准、更快速地构建并稳定‘黄庭场域’,并在关键时刻,注入特定频率的灵能脉冲,模拟‘坎离既济’的催化环境……是否能够大幅缩短每一转所需的时间,甚至……提升最终‘九转合一’的圆满品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