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建国的电话,像一颗投入青龙镇政府这潭浑水中的深水炸弹。
接电话的是党政办新来的一个大学生,听到电话那头自报家门“县设计院刘建国”,他握着话筒的手都抖了一下。刘总工在县里的建设系统可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平时乡镇干部想见他一面都难。
“喂!我是县设计院的刘建国!我问一下,你们那个‘一桥双景’的方案,是谁?究竟是谁想出来的?”
刘总工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急切和一种专业人士特有的兴奋,震得小年轻耳朵嗡嗡作响。
“啊?刘……刘总工您好!”小年轻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方……方案?我……我不知道啊,我给您找我们领导!”
他几乎是落荒而逃地冲向了镇长办公室,一边跑一边喊:“李镇长!县设计院的刘总工来电话了,指名要问方案的事!”
正在办公室里奋笔疾书,试图将江澈的“核心思想”拔高到执政哲学层面的李卫国,闻言笔下一顿,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果然如此”的豪情。
来了!连刘总工这种眼高于顶的老专家都被惊动了!
江澈同志这一手,果然是石破天惊!
他稳了稳心神,接过电话,语气沉稳而谦逊:“喂,刘总工,我是李卫国啊。”
“李镇长!”刘建国在那头显然更激动了,“我也不跟你绕圈子了,你们那个方案,我看了!太绝了!我搞了一辈子设计,从来没见过这么有灵性的构思!我就想知道,这是哪位高人的手笔?是市里请来的专家吗?”
李卫国听着电话里传来的盛赞,嘴角的笑意几乎压抑不住,但他深知,高人是不会愿意暴露自己的。他必须替江澈守住这份“淡泊名利”。
“刘总工您过奖了。”李卫国轻咳一声,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官方腔调,“这个方案,谈不上是哪一位高人的手笔,主要还是市领导高屋建瓴的指示精神给我们的启发。我们镇领导班子也是在孙书记的带领下,集体讨论,反复酝酿,最终才形成了这么一个初步的构想,还很不成熟,要请刘总工你们这些专家多多把关啊。”
一套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捧了上级,又体现了集体功劳,顺便还谦虚了一把。
电话那头的刘建国却沉默了。
集体智慧?
他才不信!这种神来之笔一样的创意,怎么可能是七嘴八舌的“集体”能讨论出来的?这背后一定有一个灵魂人物!青龙镇这位李镇长,分明是在保护那位高人!
越是这样,刘建国心里就越是敬佩。
不光方案做得有水平,连这为高人保密的姿态都做得这么有水平!
“我明白了,李镇长。”刘建国肃然起敬,“我不多问了。这个方案,原则上我完全同意!细节上,我马上带人下去跟你们对接,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我们清溪县的标杆工程!”
挂了电话,李卫国长舒一口气,只觉得浑身通泰。
他立刻起身,拿着那份方案,敲开了孙大海办公室的门。
“书记,县设计院的刘总工亲自打来电话,对我们的方案大加赞赏,说要带队下来,帮我们把它打造成标杆工程!”
孙大海正叼着烟,闻言猛地抬起头,眼中的喜色一闪而过。
“好!好啊!”他一拍桌子,“我就知道,小江这一招,绝对是高棋!”
……
县交通局。
局长钱卫东正为一个电话焦头烂额。电话是市里打来的,询问青龙镇古桥项目为何迟迟没有进展,言语间颇有不满。
钱卫东放下电话,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青龙镇那个破事,他比谁都清楚。一边是县里催着要的交通项目,一边是市里发了话要保的古迹,两头他都得罪不起。他正琢磨着要不要亲自下去一趟,敲打一下孙大海,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设计院的刘建国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种古怪的潮红。
“钱局,大喜事!”
“喜什么事?”钱卫东没好气地问,“市里又来催了,我都要愁死了。”
“别愁了!”刘建国把一份文件拍在钱卫东桌上,正是青龙镇那份方案的复印件。“您看看这个!青龙镇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漂亮至极!”
钱卫东狐疑地拿起方案,看到封面上“一桥双景,古今交辉”几个字,眉头先是本能地一皱。搞什么花里胡哨的。
可当他翻开图纸,看清那新旧两桥并立的规划时,整个人瞬间定住了。
他的表情,和半小时前的刘建国如出一辙。从不屑,到震惊,再到不可思议。
作为交通局长,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刘建国这个技术专家又不一样。刘建国看到的是设计的巧妙和艺术价值,而钱卫东,一眼就看穿了这个方案背后蕴含的巨大政治价值!
这个方案,太有水平了!
它的水平,不在于工程技术有多高超,而在于它完美地解决了所有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