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浊浪噬身清骨在,危崖勒马赤心存
汪细卫风尘仆仆赶回邻乡的工地,师傅李池卫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岁月不饶人,李池卫师傅鬓角的白霜又添了几缕,这偌大的乡政府工程,千头万绪,压得他喘不过气。
汪细卫的归来,如同给这架疲惫运转的老机器注入了强劲的润滑油。
他干活不惜力,心思又细,泥瓦、钢筋工、力工都能顶上,更难得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心,让李师傅省心省力不少。
在老潘家给瘫痪在床、满背疮痍的岳父擦身的经历,像一根冰冷的钢针,深深刺进了汪细卫的心底。
那触目惊心的褥疮,那无法言说的痛苦,家里已经到了极致的困境,都源自多年前一次从房梁上跌落的事故!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留下的就是潘家这摇摇欲坠的破船。
如今,他自己站在了比岳父当年更高的脚手架上,脚下是坚硬的水泥地,这乡政府的楼,可比普通农房高多了!
万一……汪细卫不敢深想。公家的工程,人命关天,更是忌讳,弄不好,拿不到工钱活白干。
“师傅,安全这事儿,真不能马虎。”休息的间隙,汪细卫凑到李池卫身边,黝黑的脸上满是凝重,“我老丈人那样子……太惨了。”
李池卫嘬了口旱烟,烟雾缭绕中眼神深邃:“唉,细卫,我干这行几十年,摔下去的人,我见得还少吗?谁不晓得安全金贵?可难呐!”他吐出一口浓烟,满是无奈。
“难在哪?咱得找出根儿来!”汪细卫的倔劲儿上来了。
他掏出个小本子,那是他在供销社买的,几分钱的作业本,一支铅笔头,借着昏黄的灯光,追着师傅刨根问底。
李池卫打开了话匣子,一桩桩、一件件血泪教训倾泻而出:有人图省事,不系绳子,脚下一滑人就没了;
有人喝了二两猫尿,晕乎乎就上了高架,从屋上摔下来的不少;
有的脚手架搭得跟豆腐渣似的,风一吹就晃悠,哪里来的安全保障?
赶上暴雨天,泥地滑得像泼了油,抬东西出事的也不在少数;
三伏天里热晕过去栽下来的也有……
桩桩件件,听得汪细卫脊背发凉。
夜深人静,汪细卫就着油灯,用他那有限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本子上一条条记下师傅说的“祸根”,还在后面写下自己理解的备注:
自个儿大意(喝酒、偷懒、不听话)、管的人没管到位(喊破嗓子不如罚到位);
架子不牢(毛竹朽了、铁丝松了)、家伙事不行(破绳子、烂梯子);
大风大雨、日头毒晒、地滑溜……
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字,汪细卫眉头拧成了疙瘩。
办法呢?他想破了脑袋,最终只得出一个朴素的结论:靠人!靠他汪细卫自己多跑多看多喊!
第二天,工地上就出现了一个异类。那个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干的汪细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婆婆嘴”:
“二狗子!你腰上的绳子呢?系紧喽!别当摆设!”
“柱子!这架杆晃悠,你没看见?赶紧加固!拿粗铁丝拧死!弄牢靠了在上去!”
“王老五!昨晚又灌马尿了?看你脚下打飘!今天别上高架!去下面搬砖!”
“要变天了!手脚都麻利点,该加固的加固,该收工的收工!淋雨事小,摔下来事大!”
起初,工友们哄笑一片:“哟,汪师傅,升官啦?管得挺宽啊!”
“细卫,你这比村支书还啰嗦!比李老板还威风啊!”
汪细卫也不恼,只是梗着脖子,一遍遍重复,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坚持和不容置疑的认真。
渐渐地,那带着浓重乡音、有些笨拙却无比坚定的提醒声,成了工地上一道独特的背景音。
有人嫌烦,但也有人心里嘀咕:这小子,是真怕出事啊。
就在汪细卫沉浸在这种“新角色”里好几天后,他才猛地一拍脑袋:坏了!把媳妇潘高园想来工地的事儿给忘了!
一想到要跟师傅开口,他心里就直打鼓。
这事是为自家捞方便,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
可李池卫是什么人?走南闯北几十年,一双眼睛毒得很。他早就看出徒弟今天心神不宁,欲言又止。
“细卫!”李池卫把汪细卫叫到僻静处,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跟师傅还藏掖?是不是手头又紧了?还是家里有啥难处?”声音洪亮,带着关切。
“嘿嘿,师傅,您……您看出来了?”汪细卫挠着头,黝黑的脸膛微微发红。
“废话!”李池卫笑骂一句,作势要踹他,“你个鳖犊子,肚子里几根肠子师傅还不知道?有屁快放!”
“不是钱的事,师傅。”汪细卫赶紧摆手。
“就是……就是觉得咱工地这伙食,天天轮着做,大老爷们儿手艺也就那样,大家伙儿吃得……唉,凑合呗。”
李池卫眼睛一瞪:“咋?你小子才吃几天饱饭,就学会挑肥拣瘦了?有口热乎的就不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