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36 章:阁议商新?卫营初整
正德八年(1513 年)?春末
京城内阁衙门的议事厅内,檀香袅袅缠绕着梁柱,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细碎光影。内阁首辅杨廷和端坐主位,左手边是兵部尚书王琼,右手边是户部侍郎王大人,三人面前皆摊着文书,神色肃然。陆砚昭身着绯色侯服,手持那份带着朱厚照御批的奏折,站在厅中,声音沉稳地阐述着枭龙卫的改革设想。
“……综上,我拟将虎豹营扩编为两万二千人马的枭龙卫,分设五营专司作战、一司负责后勤,既强化火器作战能力,又完善装备保障体系,避免以往‘战需与供给脱节’的问题。”陆砚昭将奏折递向杨廷和,语气诚恳,“这计划还需内阁定夺,若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望首辅与诸位大人直言指正。”
杨廷和接过奏折,指尖缓缓划过“枭龙卫”三个字,眉头微蹙:“陆侯爷,两万二千人的卫营规模,已远超寻常京营编制。你提出从边军、五军营、神机营等抽调万人,可宣府、大同刚经历瓦剌袭扰,边军兵力本就紧张,再抽走精锐,边疆防务如何保障?”
王琼放下手中的茶盏,附和道:“杨首辅所言极是。各营将领对旧部本就看重,贸然抽调骨干,怕是会心生抵触。去年神机营就因调兵之事,与兵部僵持半月,最后还是陛下出面才化解,此事不得不慎。”
陆砚昭早有应对之策,从袖中取出一份泛黄的清单,递到两人面前:“首辅与王尚书的顾虑,我早有考虑。这是我拟的抽调细则:边军仅从宣府、大同各抽五百精锐,且优先选择无家属在边地、愿赴京发展的士兵;禁军、五军营、神机营则从替补营中挑选,不影响主力作战编制。此外,陛下已应允,进入枭龙卫的士兵官阶升一级,后续还能回原营传授火器战术,实则是为各营培养懂火器的骨干,对他们只有益处。”
户部侍郎王大人翻看着奏折中关于军饷、物料的部分,手指轻叩桌面:“卫营扩编后,年需军饷五十万两、铜料三十万斤,这对户部而言是不小的压力。虽如今国库因边疆无战、内乱平定稍有盈余,但需预留款项应对可能的水旱灾害,能否再酌情缩减开支?”
“王大人放心,”陆砚昭上前一步,解释道,“装备后勤部建成后,可自行铸造火器、修缮器械,比向外廷工坊采购节省三成成本;运输保障人员也会与地方驿站合作,共用马匹、驿馆,减少单独设驿的开支。我已核算过,实际年耗可控制在四十二万两以内,后续若火器推广至其他军营,研发成本还能进一步摊薄。”
议事厅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杨廷和放下奏折,目光落在“赵小匠任装备后勤部部长”的条目上:“陆侯爷,赵小匠以工匠身份任正五品文官,恐违‘非科举出身不得授文官’的旧制,都察院的言官们怕是会借机弹劾。”
“此事陛下已有明确旨意,”陆砚昭抬眼,语气坚定,“陛下说‘大明用人,当唯才是举,而非拘于出身’,赵小匠研发五连铳、神威炮,为边疆安稳、平叛立下实功,授官既是嘉奖,也是为了激励天下工匠。我也已与都察院御史沟通,他们承诺暂不弹劾,待赵小匠做出实绩后再议。”
杨廷和与王琼、王大人交换了个眼神,随后缓缓点头:“既然陛下支持,你也考虑得周全,既顾全了防务,又兼顾了财政与舆情,内阁同意此改革计划。你可按此推进,后续若遇各营或地方推诿,可凭内阁文书协调,必要时内阁也会出面支持。”
陆砚昭起身拱手,脸上露出笑意:“谢首辅与诸位大人!我定尽快推进扩编事宜,不辜负朝廷与陛下的信任!”
内阁议决后的第三日?虎豹营(枭龙卫筹备处)
陆砚昭刚策马回到营中,李颖、周正等五名原虎豹营副指挥使便快步围了上来。几人身上还穿着训练用的劲装,袖口沾着尘土,显然是刚从校场赶来。
“侯爷,内阁那边定了吗?咱们啥时候能正式改成枭龙卫?”李颖性子最急,率先开口,眼中满是期待。
陆砚昭笑着从怀中取出内阁批文,递了过去:“定了!从今日起,虎豹营正式更名为枭龙卫筹备处,限三个月内完成全部扩编。你们五人分别任前、后、左、右、中五营营将,官阶升为副三品,即刻起便可去各营挑选副将、制定训练计划,有看中的人才,也可直接调过来。”
五人接过批文,轮流翻看,脸上渐渐绽开喜色。原苍狼卫副指挥使周正性子沉稳,却也难掩激动,抱拳道:“侯爷放心!咱们定能挑出最精锐的副将,把五营打造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劲旅,绝不给‘枭龙卫’这名字丢脸!”
陆砚昭点头,又让人去内院请春桃。不多时,春桃身着素雅的浅碧色襦裙走来,手中捧着叠得整齐的文书,发间仅簪着一支白玉簪,温婉中透着利落——她虽为陆砚昭妾室,却常帮着处理营中杂务,账目、文书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