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6 章:边镇并网通灯火?内燃机试破难关
嘉靖二年(1526 年)?六月初一
辰时?大同边镇的晨光穿透薄云,火力电站的烟囱升起袅袅青烟 —— 今日是电站正式并网的日子,工匠们早早便忙碌起来,检查线路、调试设备,边军将士们也赶来帮忙,连带着家属区的妇人们也提着茶水前来,其中便有陆绎与今夏。
今夏拎着食盒,快步走到电站外围的树荫下,将茶水碗一一摆好,对着忙碌的工匠喊道:“李师傅、刘师傅,歇会儿喝口茶吧!这是我今早煮的薄荷茶,解乏!” 陆绎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干净的帕子,笑着帮她递茶:“慢些,别烫着。” 今夏回头瞪他一眼:“我又不是小孩子,哪那么容易烫着?倒是你,昨天说要来看电站并网,今早差点睡过头。”
正说着,远处岗哨的电灯突然亮起,值守士兵的欢呼声传来。今夏踮起脚尖张望,眼里满是惊喜:“亮了亮了!陆绎你看,比咱们在京城家里的电灯还亮呢!” 陆绎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嘴角噙着笑意:“边镇的路灯功率大些,自然更亮。以后夜里巡逻,将士们也安全些。” 这时,军户李大爷捧着刚接的河水走过来,笑着对两人说:“多亏了这电站,咱们的庄稼有救了!陆大人、陆夫人,一会儿抽水机启动,你们可得来看看!” 今夏连忙应下,拉着陆绎的袖子:“咱们去田埂那边等吧,我还没见过抽水机浇地呢!”
巳时?苏州织坊,十台新订购的电力织机刚从马车上卸下,织坊掌柜沈老板便带着织工们围了上来,伸手摸了摸崭新的机身,笑得合不拢嘴:“这新机器看着就结实,有了它们,咱们作坊的产能又能翻一倍!” 工匠小李指挥着杂役们将织机抬进作坊,一边走一边讲解:“这批次的织机改进了断线报警装置,反应更快,还加了纱线张力调节旋钮,能织更精细的丝绸。”
老织工王大娘凑到新织机旁,仔细看着调节旋钮:“以前织薄纱的时候,总怕纱线断,有了这张力调节,以后就能放心织了。” 小李笑着点头,开始连接电源:“王大娘您别急,我先调试好一台,教您怎么用,保证您一学就会。” 很快,第一台新织机调试完毕,小李按下开关,织机 “嗡嗡” 运转,丝线在经纬间穿梭,转眼便织出一段轻薄的纱料。王大娘伸手摸了摸,惊讶道:“这纱织得比以前更匀,摸着手感也更软!”
巳时过半,二十台电力织机全部运转起来,作坊内的机械声连成一片,织工们各司其职,有的添纱线,有的检查布料,有的调整机器,一派忙碌景象。沈老板看着满作坊的织机,对账房先生说:“把之前积压的订单都排上,按现在的产能,不出一个月就能全部完成!” 账房先生连忙应下,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 苏州织坊的黄金时代,正随着电力织机的轰鸣悄然开启。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赵小匠抱着零件箱,快步走进陆砚昭的书房,箱子里装满了加工好的内燃机部件 —— 气缸、曲轴、火花塞、活塞,每一个都擦拭得锃亮。“大人,第一批零部件都加工好了,您看看!” 赵小匠将零件一一摆在桌上,眼里满是期待。
刚说完,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今夏端着托盘走进来,上面放着两碗解暑的绿豆汤:“父亲,赵师傅,天热,先喝碗绿豆汤再忙吧。” 陆绎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一张图纸,笑着说:“父亲,我刚去工坊看了看,这内燃机的支架好像还得加固,不然测试时容易晃动。” 陆砚昭接过绿豆汤,对儿子点头:“你说得对,等会儿组装完,让工匠们在底座加两根铸铁横梁。”
今夏把另一碗绿豆汤递给赵小匠,好奇地凑到桌前看零件:“赵师傅,这就是能让车自己跑的零件吗?这个圆圆的是啥呀?” 赵小匠笑着解释:“陆夫人,这是气缸,是内燃机的‘心脏’,汽油在里面燃烧,才能产生动力。” 今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碰了碰活塞:“摸起来好光滑,比我绣活的针还亮。” 陆绎从旁补充:“这活塞得在气缸里来回动,要是不光滑,就会漏气,动力就没了。” 今夏瞪他一眼:“我又不是不懂,就是觉得工匠们手艺好!” 书房里顿时响起笑声,原本紧张的组装准备,也多了几分暖意。
陆砚昭放下绿豆汤,目光落在桌上的草图上:“既然零部件没问题,咱们现在就开始组装内燃机。先把气缸固定在底座上,再装活塞、曲轴,最后接火花塞和化油器 —— 记住,活塞环要涂润滑油,减少摩擦,化油器的油针要调准,保证油气混合比例合适。” 赵小匠立刻应下,转身去召集工匠,陆砚昭则拿起火花塞,仔细检查电极间隙:“间隙要在一毫米左右,太大点火困难,太小容易烧蚀,这细节不能错。” 陆绎凑过来帮忙,今夏则收拾好托盘,轻声说:“那我不打扰你们了,晚些再来送晚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