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样了?”陆承宇轻声问。盐穗娘放下药碗:“好多了,喝了药睡熟了。我把草药包放在他怀里,能暖一晚上。就是窝棚里没有窗户,通风不太好,得在屋顶开个小天窗。”陆承宇点点头:“明天就让老石凿天窗,再在天窗上装个可以开关的草帘,既能通风又能挡雪。”
第二天一早,雪停了,阳光洒在窝棚上,积雪融化成水珠顺着草帘往下滴。老石带着人给窝棚凿天窗,每个天窗都留着两尺见方,边缘用木框固定,再配上编好的草帘:“这样白天掀开草帘透光通风,晚上关上挡寒。”刀疤脸则带着弟兄们挖排水沟,排水沟绕着窝棚区挖了一圈,直通灵泉码头的水道,融化的雪水顺着沟流走,一点也不积水。
村民们也没闲着,有的帮着清理窝棚周围的积雪,有的跟着林晚秋学做简易的雪铲——用木板绑在木棍上,铲雪又快又省力。那个被救的老汉领着几个村民,在窝棚区中间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灶台:“以后大家就在这儿做饭,省得每间窝棚烧火,安全!”
可没过两天,问题就来了。窝棚区的柴火不够用了,村民们去附近的山林砍柴,却迷了路,直到天黑才回来,冻得浑身发抖。陆承宇得知后,立刻让刀疤脸带着弟兄们去砍柴,还做了些简易的路标:“从窝棚区往南走三里,有片松树林,柴火多,我让弟兄们砍够十天的量,再插上路标,以后砍柴就不会迷路了。”
刀疤脸带着弟兄们砍了满满两车柴火,堆在窝棚区的柴火房里。老石又给柴火房搭了个遮雪的棚子:“柴火不能湿,湿柴火不好烧,还容易冒烟。”村民们看着堆得小山似的柴火,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下再也不怕冻着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一个孕妇突然肚子疼,疼得满地打滚。盐穗娘赶紧把她扶进铺着厚棉被的窝棚,又让人烧热水、煮红糖姜茶:“是受了寒,得赶紧暖身子。这窝棚虽然暖和,但没有专门的产房,要是生了可怎么办?”
陆承宇立刻让人把一间窝棚改造成临时产房,在地上铺了三层干草和两床新棉被,又找来干净的布巾和剪刀,用开水烫过消毒。老秀才则去附近的村镇请稳婆:“沉沙村的稳婆也受了灾,得去邻村请,我快去快回!”
半夜,稳婆终于来了,窝棚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盐穗娘抱着刚出生的男婴走出窝棚,笑着说:“母子平安!这孩子在窝棚里出生,就叫‘棚生’吧,记着这份平安。”村民们围着产房欢呼,老汉抹着泪说:“这孩子是福气,在陆当家搭的窝棚里出生,以后肯定顺顺当当!”
为了让产妇好好休养,陆承宇让人送来鸡蛋和小米,林晚秋每天熬小米粥给产妇喝:“得多补补,不然身子恢复不好。”盐穗娘则每天来查看产妇的情况,给她换草药包:“用艾草和当归煮水擦身,能驱寒,还能下奶。”
窝棚区的日子渐渐安稳下来,村民们开始琢磨着挣钱。一个会编竹筐的青年,用刀疤脸砍剩下的竹枝编竹筐,拿到灵泉码头去卖,居然卖了不少钱。陆承宇见了,立刻让老石多砍些竹枝:“让会手艺的村民都编些竹筐、竹篮,我让吴掌柜帮忙卖,给大家攒些盖房的钱。”
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编竹器,有的缝补衣物,有的帮护江队打理码头,每天都能挣些铜钱。老汉把大家挣的钱都收起来,用布包好:“等开春暖和了,俺们就回沉沙村盖新房,盖得比以前更结实!”
老秀才则在窝棚区办起了临时学堂,用木板搭了张简易的桌子,教孩子们认字:“就算住窝棚,也不能耽误娃们读书。等回了沉沙村,俺们也盖间学堂,让娃们好好上学。”孩子们坐在草垫上,捧着老秀才写的识字本,读得朗朗上口。
开春后,冰雪融化,沉沙村的废墟清理干净了。陆承宇让人送来盖房的木料和砖瓦,老石带着护江队的弟兄们和村民们一起盖新房:“这次盖瓦房,地基要打深,墙要砌厚,再装上木窗,风刮不倒,雪压不塌!”
离开窝棚区那天,村民们把窝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草帘叠得整整齐齐。棚生的母亲抱着孩子,给陆承宇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陆当家!这窝棚救了俺们母子的命,俺们一辈子都记着!”
陆承宇看着空荡荡的窝棚区,心里满是欣慰。这些临时搭建的窝棚,虽然简陋,却在寒冬里给了村民们一个温暖的家。老石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些窝棚还能用,要是以后再有受灾的人,直接就能住。”
回到灵泉码头,林晚秋把村民们留下的竹筐摆在货仓里:“这是他们特意编的,说给咱们装草药用。”盐穗娘翻看着竹筐,眼里满是笑意:“你看,这窝棚不仅遮了寒,还让大家的心更齐了。”
陆承宇看着江面上往来的商船,远处的沉沙村传来盖房的号子声,响亮而有力。他知道,搭建临时窝棚搭起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绝境中的希望。就像这滔滔江水,无论遇到多少风浪,总能推着日子往前流,一直往甜里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