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一明确,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老石带着木工们搅拌石灰浆,把粮仓的墙根刷得雪白,又运来瓦片,给堆肥棚换了新棚顶:“这瓦片是从城里窑厂买的,能管十年不漏雨!”刀疤脸带着弟兄们从江边运来碎石,铺在码头的道路上,再撒上沙土,踩得平平整整:“这样下雨也不泥泞,商船卸货也安全。”
林晚秋则教村民们把粮食装在陶罐里,罐口盖一层油纸,再用泥土封严,放在高处通风的地方:“这样潮气进不去,粮食能存好久。”她还把泡烂的堆肥和干土混合,做成一个个泥饼,晒在太阳下:“这泥饼肥撒在菜地里,种出来的青菜特别嫩。”
可刚忙了两天,天又下起了雨,而且比之前更大。江面上狂风大作,巨浪拍打着码头的堤坝,发出“轰隆”的声响。了望口的弟兄高声喊道:“陆哥,江水涨得太快,快漫到通商门的吊桥了!”
陆承宇赶紧跑到通商门,只见江水已经没过了吊桥的木板,浪花拍打着吊桥的铁链,发出“哗哗”的声响。刀疤脸急道:“陆哥,再涨下去,吊桥就要被冲断了!”
“把吊桥拉起来!”陆承宇喊道,“老石,带人把通商门的门板用石头顶住,再堆些沙袋在门后,防止江水冲进来!”
弟兄们合力拉动吊桥的滑轮,把吊桥拉了起来。老石带着人扛来沙袋,在通商门后堆了半人高的沙袋墙。江水拍打着门板,发出沉闷的声响,沙袋墙却稳稳地挡住了江水。
就在这时,灵泉门那边传来喊声:“陆当家,灵泉井的水位涨得太快,井水都快溢出来了!”
陆承宇又赶到灵泉门,只见灵泉井的井水已经涨到了井口,浑浊的泥水顺着井口往外流。盐穗娘正在井边用木板挡水:“这井水混着泥沙,要是流进瑞禾地,会把秧苗淹了!”
“挖条导流沟,把井水引到江里!”陆承宇让人找来铁锹,在井边挖了一条宽一尺、深两尺的导流沟,直通江边,“再用纱布把井口蒙住,过滤泥沙,别让泥沙流进沟里堵了通道。”
众人七手八脚地挖沟、蒙纱布,没过多久,井水就顺着导流沟流进了江里,不再往瑞禾地方向漫延。盐穗娘松了口气:“幸好发现得早,不然瑞禾地就要遭殃了。”
雨下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停。天放晴时,码头一片狼藉:道路边的排水沟被泥沙堵了大半,部分稻田的田埂被冲垮了一角,堆肥棚旁边的泥肥被冲得七零八落。但万幸的是,粮仓、篱笆墙和主要的稻田都没出大问题。
陆承宇立刻组织村民们清理灾后的码头。刀疤脸带着弟兄们清理排水沟的泥沙,老石带人修补冲垮的田埂,林晚秋组织妇女们重新晾晒堆肥,盐穗娘则带着人给稻田撒“驱虫草”的干叶,防止水退后生虫。
清理完码头,陆承宇召集大家开了个会:“这次雨季,咱们虽然挺过来了,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以后每年入梅前,咱们都要提前做准备:加固田埂、清理排水沟、修补房屋和棚子、准备好沙袋和石灰,这样才能应对雨季的隐患。”
老秀才在一旁补充道:“我把这次应对雨季的法子都记下来,写成《雨季防灾备要》,和之前的‘四宝书’放在一起,以后大家照着做,就不怕雨季了。”
村民们都纷纷点头。沉沙村的村长特意赶来,说要把《雨季防灾备要》抄回去,让村里的人也学习:“陆当家,这次多亏了你的法子,俺们村的稻田才没被淹。以后俺们每年都提前准备,再也不怕雨季了!”
半个月后,雨季彻底结束,太阳出来了,把码头晒得暖洋洋的。瑞禾地的秧苗又恢复了翠绿,灵江稻的穗子也越来越饱满。堆肥棚里,新堆的肥散发着土香味,林晚秋正用新做的水肥浇菜园里的蔬菜。
陆承宇站在灵泉门旁,看着阳光下的码头:加固后的田埂整齐结实,排水沟畅通无阻,堆肥棚的新棚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想起雨季时的忙碌,心里满是踏实。
盐穗娘端着一碗绿豆汤走来,递给陆承宇:“喝碗汤解解暑,这绿豆是用泥饼肥种的,特别沙。”陆承宇喝了一口,清甜的绿豆汤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夏日的炎热。
他看着远处的江面,江水清澈,波光粼粼。忽然明白,雨季的隐患虽然可怕,但只要大家齐心,提前准备,沉着应对,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就像这灵泉码头的日子,虽然会遇到风雨,但只要众人一心,总能迎来晴天,日子也会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越来越安稳,越来越红火。
老秀才拿着刚写好的《雨季防灾备要》走来,笑着说:“陆当家,这‘五宝书’成了!以后不管是防狼、筑墙、种稻、堆肥,还是防灾,咱们都有法子了!”
陆承宇接过《雨季防灾备要》,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五宝书”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灵泉码头人智慧的结晶。只要这些法子传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灵泉码头的人都能稳稳地守住自己的家园,守住这甜美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