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拂过,带着稻禾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远处的灯塔亮了起来,铜铃声清脆悦耳。陆承宇知道,雨季的考验只是灵泉码头成长路上的一站,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能阻挡这里的日子往甜里流。
正说着,林晚秋抱着一捆晒干的秸秆走来,身后跟着几个扛着锄头的妇女。“陆当家,老秀才,你们看这东西能不能派上用场?”她把秸秆放在地上,“雨季泡坏的堆肥里混了不少泥浆,我试着加了些粉碎的干秸秆重新堆制,没想到肥堆不仅干得快,透气性也更好了。”
老秀才蹲下身扒开新堆的肥,里面果然松散不结块,还隐约冒着热气。“妙啊!”他抚着胡须赞叹,“秸秆能吸附潮气,还能助燃发酵,这又是一个好法子!我得赶紧记进《雨季防灾备要》的附录里,就叫‘秸秆调肥法’。”
林晚秋笑着补充:“不光是堆肥,我发现秸秆还有别的用处。盐穗娘说她家以前用秸秆编草帘盖菜畦,能挡雨保湿,我想着等下次雨季前,咱们给所有秧苗都盖上草帘,说不定能减少积水浸泡。”盐穗娘在一旁点头:“没错,干秸秆还能当燃料,烧剩下的草木灰混进土里,也是顶好的钾肥。”
这时,码头入口传来商船靠岸的号角声。吴掌柜披着绸缎褂子,踩着新铺的碎石路快步走来,手里举着一卷文书:“陆当家,晚秋姑娘,好消息!江南府的农官听说了你们应对雨季的法子,特意托我送来文书,想把《雨季防灾备要》刊印分发到各州县呢!”
陆承宇接过文书,只见上面盖着江南府的朱红大印,字迹工整有力。老秀才凑过来一看,激动得手都抖了:“这可是官府认可啊!咱们灵泉码头的法子,要传遍江南了!”
吴掌柜又指着江面:“我这次还带了个贵客来。”只见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上码头,身后跟着两个随从。“这位是府里的农技师周大人,特意来考察你们的防灾法子。”
周大人拱手行礼,目光扫过加固的田埂和新修的排水沟:“早就听闻灵泉码头的堆肥法神奇,今日一见,防灾措施更是周全。尤其是这田间排水系统和粮仓防潮手段,比不少官仓都精妙。”他走到灵泉井旁,看着导流沟点头,“引泉入江,滤沙防堵,简单却管用。”
林晚秋趁机请教:“周大人,我们发现雨季过后稻苗容易生瘟,不知可有应对之法?”周大人笑道:“姑娘多虑了,你们撒的‘驱虫草’本就有驱虫之效。若想更稳妥,可在雨前将艾草、菖蒲晒干焚烧,烟气能驱散虫害,这是府里总结的经验。”
老秀才立刻掏出笔墨,把这话记在本子上:“周大人指点得好!这‘烟驱虫害法’必须加进备要里。”
周大人在码头考察了半日,临走时握着陆承宇的手道:“你们的法子务实管用,官府会拨下十车瓦片和五担石灰,助你们加固更多棚舍。以后有新的经验,还望及时上报。”
村民们闻讯都围了过来,看着官府送来的物资,个个喜上眉梢。刀疤脸挠着头笑:“咱们这法子不仅救了自己,还能帮别人,真是没想到!”
陆承宇看着热闹的人群,又望向刚加固好的粮仓——老石正带着人给仓底铺木板,上面垫着芦苇席,周壁还围了谷草拌泥,正是周大人提过的古仓防潮法子。“老石,这仓窖改得不错,以后种子再也不怕潮了。”
老石抹了把汗:“多亏了周大人指点,这法子比单纯垫高麻袋稳妥多了,能存住更多粮食。”
林晚秋则带着妇女们把官府给的石灰分成小份,每户发了一些:“这石灰不仅能刷墙,还能混在堆肥里杀菌,大家记得雨季前撒在墙角。”
夕阳西下,码头的灯塔又亮起了灯。陆承宇把《雨季防灾备要》放在“五宝书”的架子上,看着这五本厚厚的册子,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种稻技巧,到如今的防灾经验,每一页都写满了灵泉码头人的智慧。
林晚秋端来一碗新煮的米粥,里面加了用秸秆堆肥种的红枣:“尝尝看,这米比去年更香甜了。”陆承宇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散开。
江风带着晚香玉的味道吹来,远处传来商船归港的铜铃声。陆承宇知道,雨季的隐患虽已过去,但灵泉码头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在风雨中总结的经验,那些众人齐心的汗水,都会像这不断改进的堆肥一样,让日子变得越来越厚实,越来越有奔头。
喜欢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