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长的村民问:“陈老三,要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晒不了卤,咱们该怎么办?”
陈老三笑着说:“这个我早就想到了!咱们可以在棚子里搭一些木架,把卤袋挂在木架上,然后在棚子里生上火,用炭火的热量蒸发卤袋里的水分。虽然比晒太阳费柴火,但总比让咸水浪费了好。而且我还发现,用炭火烤过的卤袋,过滤杂质的效果更好,熬出来的盐更纯净。”
村民们听了,都纷纷称赞陈老三考虑周到。培训班结束后,每个村子都选出了几名掌握熬盐土法的村民,负责各自村子的熬盐工作。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熬盐的效率,还让更多的村民学会了一门手艺。
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把熬盐的土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小柱子在作文里写道:“熬盐的过程就像咱们学习一样,先把知识像咸水一样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思考和沉淀,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后才能像熬出的盐一样,成为有用的人。”周先生看到这篇作文,不禁连连称赞,还把它贴在了学堂的墙上,让其他孩子学习。
夏天来临的时候,灵江流域的熬盐土法已经越来越成熟。晒卤、沉淀、熬盐的流程越来越顺畅,盐的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府城的盐商每次来拉盐,都会对“灵江盐”的质量赞不绝口,还主动提出要提高收购价格。
陆承宇却没有立刻答应提高价格,他对盐商说:“价格不用提高,但我希望你能帮咱们把‘灵江盐’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灵江流域的盐。”
盐商点点头,说:“你放心,‘灵江盐’质量这么好,我肯定能把它卖到周边的州县去。以后咱们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夕阳下,盐井边的晒卤架上,卤袋在风里轻轻摇晃;连排灶台的烟囱里,炊烟袅袅升起;村民们扛着装满盐的麻袋,沿着石板路往村子里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陈老三蹲在陶缸边,仔细观察着缸里的浓卤,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熬盐土法,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和汗水。只要大家继续摸索和改进,灵江流域的熬盐技术会越来越先进,“灵江盐”的名声也会越来越响。而这小小的盐井,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更让灵江流域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孩子们则在盐井边的空地上玩耍,他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则模仿着大人的样子,用小铲子铲起地上的细盐,放在小竹筐里晾晒。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盐的咸味和幸福的气息。大家都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发挥智慧,灵江流域的日子,会像这熬出的盐一样,越来越香甜,越来越红火。
入夏的灵江流域,雨水渐渐多了起来。连续三天的阴雨,让盐井边的晒卤架空了下来,卤袋都被收进了棚子,可棚子里用炭火烤卤的村民们,脸上却没了往日的焦急——这是因为陈老三又琢磨出了新法子。
这天清晨,陈老三扛着一个新做的木架子来到棚子,架子上绷着一层细密的竹篾,竹篾上铺着一层晒干的芦苇。“以前用炭火烤卤,得一直守着添柴,一不小心火就大了,”他一边把卤袋挂在木架上方,一边对围过来的村民说,“现在咱们在卤袋下面架上这‘竹篾烘架’,炭火放在烘架下面,热气顺着竹篾往上散,既能均匀烤卤,又不用总盯着火,还能省不少柴火。”
李二狗伸手摸了摸烘架上的芦苇,疑惑地问:“这芦苇铺在上面,不会被烤着吗?”陈老三笑着拿起一块湿抹布,擦了擦芦苇:“咱们每天早上给芦苇洒点水,让它保持湿润,既能隔热,又能让热气更柔和,卤袋里的咸水蒸发得更均匀。你看,昨天我试了一夜,这卤袋里的水浓了不少,还没一点焦味。”
村民们赶紧围过去查看,果然,挂在烘架上的卤袋里,咸水已经变得像蜂蜜一样浓稠,倒出来时还能拉出细细的丝。“这法子比之前的炭火烤卤好多了!”负责烤卤的村民高兴地说,“以前一夜要添五次柴,现在两次就够了,我还能抽空眯一会儿。”
陈老三还在烘架旁边搭了个小架子,上面放着几个陶碗,每个碗里都装着不同的东西——有的装着草木灰,有的装着细沙,还有的装着晒干的橘子皮。“我发现,在烤卤的时候,往棚子里放些橘子皮,既能去异味,还能让熬出来的盐带点淡淡的清香,”他拿起一块橘子皮,递给李二狗,“你闻闻,这香味很淡,不会盖过盐本身的味道,反而能让盐的口感更好。”
李二狗凑过去闻了闻,果然,淡淡的橘子皮香味混合着盐的咸味,让人闻着就觉得舒服。“这主意好!以后咱们熬盐的时候,就多收集些橘子皮,既能废物利用,又能提高盐的品质,一举两得!”
随着熬盐土法的不断改进,“灵江盐”的名声也越来越响。有一天,一位来自江南的商人路过府城,听说“灵江盐”又白又细,还带着淡淡的清香,特意绕路来到灵江流域,想要亲眼看看熬盐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