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人看到盐井边整齐的晒卤架、棚子里的烘架和陶缸,以及连排灶台上沸腾的浓卤时,不禁连连称赞:“没想到你们这偏远的地方,能有这么精细的熬盐法子!这盐的品质,比我们江南的盐还要好!”
陆承宇陪着商人参观,一边走一边介绍:“这些都是咱们村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土法子,虽然简单,却很实用。您要是喜欢,我们可以给您多准备些盐,您带回江南去尝尝,要是受欢迎,咱们以后可以长期合作。”
商人立刻点头:“我这次一定要多带些‘灵江盐’回去!要是江南的人喜欢,我以后每月都来拉盐,价格方面,我可以比府城的盐商再高一成!”
送走商人后,陆承宇召集村民们,商量着扩大熬盐的规模。“现在想要咱们‘灵江盐’的人越来越多,咱们得再增加些晒卤架和烘架,再砌几口熬盐的灶台,”他指着盐井边的空地,“咱们还可以在这边搭个更大的棚子,专门用来存放卤袋和陶缸,这样下雨天也能更方便地晒卤和烤卤。”
村民们都表示赞同,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去砍竹子搭晒卤架和烘架,有的去砌灶台,有的则去收集陶土烧制更多的陶缸。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在周先生的带领下,去山上收集橘子皮,还把家里不用的旧陶碗拿来,洗干净后送给村民们装草木灰和细沙。
小柱子和小石头两个人,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山上捡橘子皮,捡回来后认真地洗干净,再放在太阳下晒干。“咱们要多捡些橘子皮,这样熬出来的盐就会更香,商人就会更喜欢咱们的‘灵江盐’,咱们就能卖更多的钱,给学堂买更多的书!”小柱子一边晒橘子皮,一边对小石头说。
小石头点点头,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咱们还要帮着大人洗陶碗,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熬盐,这样‘灵江盐’就能卖得更远,更多的人就能吃到咱们灵江流域的盐!”
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扩大后的熬盐场地终于完工了。新搭的晒卤架增加了二十多个,棚子也扩大了一倍,里面能容纳更多的烘架和陶缸;连排灶台也增加到了二十口,还在灶台旁边搭了个柴火房,专门用来存放柴火。
新场地投入使用的那天,村民们都来到盐井边,看着新的晒卤架上挂满卤袋,烘架上的卤袋在热气中慢慢蒸发,连排灶台上的浓卤沸腾着,空气中弥漫着盐的咸味和橘子皮的清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陈老三蹲在灶台边,仔细观察着锅里的浓卤,不时用盐铲搅拌一下。当锅里的盐花开始凝结成块时,他小心翼翼地把盐块铲起来,放在竹筐里晾晒。这次的盐块比之前的更白、更细,还带着淡淡的橘子皮香味,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尝一口。
“咱们的‘灵江盐’又进步了!”陈老三拿起一块盐块,递给身边的陆承宇,“以后咱们还可以继续改进,比如在晒卤的时候,根据太阳的角度调整晒卤架的方向,让卤袋能更好地接受阳光;在熬盐的时候,根据浓卤的浓度调整火候,让盐的结晶更均匀。只要咱们肯琢磨,就一定能把‘灵江盐’做得更好!”
陆承宇接过盐块,放在嘴里尝了尝,淡淡的咸味中带着一丝清香,口感细腻,没有一点杂质。“你说得对,”他点点头,望着忙碌的村民们,“这些熬盐的土法,凝聚着咱们大家的智慧和汗水,是咱们灵江流域的宝贵财富。只要咱们继续团结一心,不断改进,‘灵江盐’的名声一定会传遍全国,咱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在盐井边忙碌着,他们有的帮着大人倒咸水,有的帮着晒盐块,有的则在陶缸上画画。小花在一个新陶缸上画了一片橘子林,旁边写着“灵江盐,香又甜”,虽然字写得不太工整,却充满了童真和希望。
夕阳下,盐井边的晒卤架上,卤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棚子里的烘架上,热气袅袅升起;连排灶台上的浓卤还在沸腾,盐花不断地凝结、沉淀;村民们扛着装满盐的麻袋,沿着石板路往村子里走,笑声和脚步声在夕阳中回荡。
陈老三站在盐井边,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熬盐土法,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更让灵江流域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只要大家继续摸索和改进,“灵江盐”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灵江流域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孩子们则在盐井边的空地上,用盐块拼出了“灵江”两个字,夕阳的余晖洒在盐块上,闪闪发光,像两颗璀璨的宝石。他们笑着、闹着,清脆的笑声在灵江上空回荡,仿佛在诉说着灵江流域的希望和未来。大家都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发挥智慧,灵江流域的日子,会像这熬出的盐一样,永远香甜,永远红火。
喜欢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