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灵睦镇,连日的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灵江的水位日渐上涨,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在河道里奔腾翻滚。这天清晨,陆承宇站在连心桥上,望着湍急的江水,眉头紧锁——根据老秦和村里老人的经验,这样的暴雨再持续几天,灵江很可能会引发山洪,淹没沿岸的梯田和房屋,威胁到整个灵睦镇的安全。
“陆当家,你看这水势,再这么涨下去,咱们的梯田和新居民区就危险了!”李二狗撑着油纸伞,急匆匆地跑过来,裤脚早已被雨水打湿,“刚才我去东边的梯田查看,田埂已经被江水浸软,有几处都开始渗水了!”
陆承宇点点头,语气凝重:“必须尽快建一道堤坝,挡住洪水,不然灵睦镇就危险了!”他当即决定,召集核心成员和各村村长,在集市的大暖棚里紧急开会。
暖棚里,众人看着外面瓢泼的大雨,脸上满是焦虑。老秦拿着灵江的河道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说:“灵江这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一旦山洪爆发,洪水很可能会冲垮河岸,淹没东边的梯田和新居民区。咱们必须在河道狭窄处建一道堤坝,减缓水流速度,挡住洪水。”
陈老三皱着眉说:“建堤坝需要大量的石头、木材和沙袋,现在暴雨不断,山路湿滑,搬运材料太困难了,而且咱们的人手也不够,光是守护梯田和房屋就已经用了不少人。”
周先生也担忧地说:“要是建堤坝的过程中遇到山洪,不仅堤坝建不成,还会有村民受伤,咱们得想个既安全又快速的办法。”
林晚秋轻声说:“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建临时堤坝可以用沙袋和木材,先在河道两侧打桩,再用沙袋填充,虽然不如石头堤坝坚固,但能快速挡住洪水,等暴雨过后再加固。咱们可以先建临时堤坝,缓解水势,再慢慢建永久性堤坝。”
陆承宇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可行!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组织青壮年村民,用沙袋和木材建临时堤坝,挡住洪水;第二步,等暴雨过后,用石头和水泥建永久性堤坝,彻底解决山洪隐患。”
他当即分配任务:李二狗负责组织青壮年村民,收集沙袋、木材和工具,前往灵江狭窄处搭建临时堤坝;陈老三负责带领村民加固梯田和田埂,转移新居民区的老人和孩子到安全的高地;老秦负责规划堤坝的位置和结构,确保临时堤坝能有效阻挡洪水;周先生负责在堤坝建设点和居民区设立临时医疗点,准备好止血、消炎的草药,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林晚秋则组织妇人们,在暖棚里熬制姜汤和热粥,给建堤坝和转移物资的村民们补充体力。
任务分配完毕,大家立刻冒雨行动起来。李二狗带着几百名青壮年村民,扛着沙袋、扛着木材,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灵江狭窄处走去。雨水模糊了视线,脚下的泥土湿滑难行,不少村民摔了跤,却顾不上疼痛,爬起来继续赶路。“大家加把劲!早点建好堤坝,咱们的家就安全了!”李二狗大声呼喊着,给大家鼓劲。
老秦则冒着大雨,在河道边测量、标记,确定堤坝的位置和高度。“堤坝要建在河道狭窄处,长度大概五十米,高度两米,这样才能挡住洪水,减缓水流速度!”老秦一边用石灰在地上画标记,一边对村民们说,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他却浑然不觉。
陈老三带着另一队村民,在东边的梯田里忙碌着。他们用沙袋加固被雨水浸软的田埂,用木板挡住渗水的地方,还把梯田里的秧苗移栽到高处的田地里,尽量减少损失。“大家小心点,别滑倒了!田埂湿滑,一定要踩稳!”陈老三一边指挥,一边帮村民们搬运沙袋。
周先生则带着医馆的学徒,在堤坝建设点旁边搭建了临时医疗点。他们撑着大雨棚,把草药和医疗器械整齐地摆放在木板上,随时准备救治受伤的村民。“要是有人受伤,立刻送到这里来,咱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周先生对路过的村民喊道。
林晚秋组织妇人们,在暖棚里架起大锅,熬制姜汤和热粥。雨水顺着暖棚的缝隙滴下来,她们却顾不上擦拭,不停地往大锅里添柴、搅拌。“大家多熬点,建堤坝的村民们肯定又冷又饿,喝碗热姜汤能暖暖身子!”林晚秋一边说,一边把熬好的姜汤装进木桶,让孩子们送到堤坝建设点。
建临时堤坝的过程异常艰难。暴雨不断,河水湍急,村民们站在齐腰深的泥水里,一边打桩,一边填充沙袋。有的村民手被木桩磨破,鲜血直流,却只是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活;有的村民体力不支,晕倒在泥水里,被同伴们抬到医疗点,醒来后又立刻回到堤坝上。
“大家再加把劲!堤坝快建好了!”李二狗站在堤坝上,大声呼喊着。突然,一股湍急的水流冲过来,堤坝上的几个沙袋被冲走,一个村民差点被水流卷走。李二狗眼疾手快,赶紧伸手抓住村民的胳膊,把他拉到安全的地方。“快!用木材挡住水流,再多加几个沙袋!”李二狗大声指挥,村民们赶紧行动起来,用木材加固堤坝,填充沙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