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此刻心潮澎湃。
多少年了,他何曾见过父亲这般愧疚而温柔的目光?今日得偿所愿,再无遗憾。
“父皇,但求您批阅奏章时少些劳累。
儿臣这些日夜的辛苦,便值了。
”他郑重叩首,“儿臣定当再接再厉。
”
这句话如同利刃般直刺嬴政心底。
他对扶苏倾注了无数心血,先让其拜入儒家门下,后因治国理念不合,又将其调往军中历练。
若非柴髙出现,他几乎忘了召回这个儿子。
然而扶苏历经磨难却毫无怨言,反以实际行动为他分忧。
看到柴髙留下的字迹,嬴政顿时领悟——这是要让商人经营纸张,所得充入国库。
如此,大秦必将更上一层楼。
这位太傅甘愿将偌大名声让给扶苏,要么视功名如粪土,要么另有所图。
除了大秦江山,嬴政想不出柴髙还觊觎什么。
即便柴髙曾言愿见大秦一统华国,这似乎也非其全部野心。
**赵高与胡亥浑浑噩噩回到府邸,今日犹如噩梦。
对胡亥而言,这分明是走向末路的开端。
原本按照赵高谋划,今日本该大获全胜:既除掉扶苏,又将当红新贵收入麾下。
纵使不能立刻让胡亥登上太子之位,也要让百官看清未来谁主沉浮。
他们深知始皇帝迟迟不立太子的缘由——大秦绝不能交给懦弱无能的君主。
可万万没想到,那个曾被视作废物的扶苏竟如流星般崛起。
始皇帝将新纸命名为,虽未征得柴髙同意,但从其题字来看,此人正有此意。
嬴政仍想当面询问柴髙的真实想法,这个他最想留给儿子保驾护航的奇才。
今日嬴政还发现:长子对他的爱如此深沉。
即便承受天大委屈,扶苏仍在竭力为他分忧解难。
从这里可以看出扶苏的孝心,儒家思想并非全无价值,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蕴含着深刻道理。
扶苏至少继承了的品质,从他对待父亲的态度便能看出。
既然有柴髙辅佐,自然无需担忧。
照此情形,扶苏继位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他不犯糊涂,必定万无一失。
相信很快便会正式册立他为太子,到那时胡亥纵有天大本事也无力回天。
两人相对而坐,连平日贪玩的胡亥也无心嬉闹。
此刻稍有不慎,恐怕性命难保。
但狡黠的赵高并未放弃,眼珠一转便有了主意,只是还需胡亥首肯才能行动。
公子这就认输了吗?可不像你往日的作风。
赵高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对他而言这并非最难抉择之事。
胡亥闻言回过神来,这位老师确实从未让他失望。
太傅,我们还有转机吗?事已至此,不如退出争夺吧。
胡亥虽心有不甘,还是说出了认输的话。
他明白要动摇扶苏的地位已非易事。
不过即便退出,想必兄长也不会为难他。
公子不必灰心,我们并非全无胜算。
仔细想想,这次失利真是因为你不敌扶苏吗?赵高的话在胡亥耳边回响。
毕竟他仍是皇子,尚未被分封出京。
胡亥顿时会意,确实尚存一线生机。
赵高继续道:公子也看出来了,扶苏能有今日,多半靠柴髙相助。
此人能让懦弱的扶苏变得坚定,又能在二十日内造出纸张,实在深不可测。
时至今日,赵高不得不佩服柴髙。
他错过了多次与之交好的机会。
初见柴髙时就该将其收归麾下,却因一心谋算帝位而将其视为大敌。
后来柴髙得势,他们又被《大秦令》震慑,始终未能修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柴髙又一次通过工程承包的方式将这些设想变为现实,如今恐怕已有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虽然当时他萌生了和解的念头,但直觉告诉他,这个人似乎永远不会站在他们这边。
不知为何,他始终无法看透柴髙的心思。
一次次错失良机,使得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其实他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有心算无心——柴髙根本无意卷入宫廷斗争,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大秦变得更强大。
冥冥之中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众人。
尽管知道这只是自我安慰的借口,但他绝不甘心认输。
更重要的是,他不能让胡亥放弃这场争夺。
他很清楚,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柴髙或许不会追究,但冯去疾和蒙志绝不会放过他。
公子可曾想过,若现在放弃,扶苏会放过您吗?他会给自己留下后患吗?换作是您,会放过扶苏吗?
赵高的话直击胡亥内心。
确实如赵高所言,即便扶苏本人无意加害,但他麾下那些人未必都是良善之辈。
胡亥不敢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扶苏的仁慈上,他必须竭尽全力自保。
如何才能保全性命?
答案显而易见——除非身死,否则一旦卷入权力之争,所有人都会不择手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