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对那扭曲漩涡符号的短暂“注视”,如同在死寂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微,却真切地扩散开来,撼动了“玄武”基地内部凝固已久的气氛。高岚教授的研究团队立刻将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符号刺激被列为最高优先级的康复或者说,再激活方案。
他们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流程。不再是随机地展示符号,而是精心筛选从海伦娜岛带回的、以及从古籍中复原的各种“织网者”相关符号,按照复杂度、能量残留强度以及七号描述中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以可控的方式,在特定时间段内向陈启展示。
林瑶依旧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执行者。她每天固定的“病房时间”,内容变成了符号展示与观察。她会坐在陈启床边,手持经过特殊处理的符号卡片或平板电脑,用平稳的语调读出编号和基本特征,然后静静观察他的反应。
大部分时候,陈启依旧如同人偶,目光空洞,对眼前掠过的奇异线条毫无兴趣。那些蕴含着恐怖能量的符号,在他眼中似乎与墙壁的纹路并无区别。
但偶尔,奇迹会发生。
当展示到一个形似断裂锁链、边缘散发着微弱幽蓝光晕的符号时(编号07,源自海伦娜岛核心区残骸),陈启那原本平稳的脑波,突然出现了一阵短暂而剧烈的低频震荡!他的呼吸频率也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加快,放在身侧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仿佛要抓住什么,又仿佛在抵御什么。
而当林瑶展示一个结构复杂、由无数同心圆和辐射线构成、中心嵌着一个类似眼睛图案的符号时(编号12,源自某份西域残卷),陈启的脑波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趋向同步的稳定模式,甚至与他胸口宝石散发的微光产生了肉眼难以分辨的、如同呼吸般的共鸣。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一个极其简洁、仅由三道平行波纹构成的符号的反应(编号23,来源不明,刻在一块伴随陈启被发现的晶体碎片上)。看到这个符号时,陈启空洞的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困惑”的情绪。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视线在那个符号上停留的时间,远超其他任何一次。
他没有恢复记忆,没有表现出任何“陈启”的人格特质。但他那空白的意识深处,似乎存在着某种更加古老、更加底层的“识别机制”,能够对这些蕴含着规则力量的符号,产生本能的、分类明确的反应——警惕、共鸣、或是……熟悉?
“他的反应模式,不像是在‘回忆’,更像是在……‘检索’或者‘比对’。”高岚在分析数据时,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推论,“仿佛他大脑的某个底层数据库没有被格式化,里面存储着关于这些符号的‘基础定义’或‘危险等级’。”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复杂。陈启的“空白”之下,隐藏着的可能并非虚无,而是一个他们无法理解的、与世界本源规则相连的“接口”。
与此同时,对那十一名被解救孩童的引导工作也在艰难进行。除了七号之外,大部分孩子依旧封闭内心,对外界充满恐惧。心理专家们尝试用艺术治疗、沙盘游戏等方式,小心翼翼地接近他们伤痕累累的精神世界。
一天,一位擅长绘画治疗的心理医生,引导孩子们用颜料自由涂抹,表达内心的感受。一个编号为“四号”、平时几乎从不开口的小女孩,在画纸上留下了一大片混乱、压抑的暗红色与黑色线条,而在这些线条的中央,她用颤抖的手,画上了一个极其歪斜、却与高岚团队研究的某个“织网者”符号(编号15,象征“束缚”或“牢笼”)高度相似的图案!
当这幅画被送到核心小组会议上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些孩子……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恐惧,他们所承受的一切,都与这些古老的符号紧密相关。”高岚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基金会不是在随意制造超能力者,他们是在按照某种……‘图纸’,在批量生产能够与特定‘规则’产生共鸣的‘活体钥匙’!”
林瑶看着屏幕上并排显示的女孩画作和陈启对符号的反应数据,一个清晰的脉络在她脑中逐渐成型——陈启是更高级、更完整的“钥匙”,甚至可能是“原型”或“母版”,而他此刻的“空白”状态,或许正是一个剥离了个人情感与记忆、只剩下纯粹规则感知能力的……“标准器”?
这个想法让她不寒而栗。
就在这时,负责外部情报监控的王刚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通过追踪“普罗米修斯之火”基金会残存的资金流向和网络活动,他们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几个与海伦娜岛基地能量特征相似的、此前未被注意到的微弱信号源,近期活动频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信号源,隐约指向了中亚地区的某个山脉。
“他们在转移,或者在激活备用据点。”王刚脸色凝重,“吴镜玄生死不明,但基金会的网络显然没有停止运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