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那枚从晋王骸骨胸腔中取出的、刻着“观云”二字的金属筒,如同一条冰冷的毒蛇,缠绕在赵祯的心头。观云台的触角,竟然早已伸向了数十年前的前朝旧事,甚至可能与这位神秘死亡的晋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组织的古老与庞大,远超他最坏的想象!
他紧紧攥着那枚金属筒,指尖传来冰冷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其中封存的、足以掀翻历史的秘密。
“回紫宸殿!”赵祯声音沙哑,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他必须立刻解读这枚金筒,必须在朝堂因池底白骨而彻底失控之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紫宸殿内,留守的百官早已因濯缨池的惊人发现而躁动不安,各种猜测和恐慌在低声交谈中蔓延。当赵祯带着重臣和那枚显眼的金筒返回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充满了惊疑、探寻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赵祯没有理会下方的骚动,他径直走上御阶,坐回龙椅,将金筒重重放在御案之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瞬间压下了殿内所有的杂音。
“众卿,”赵祯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濯缨池底所现,骇人听闻,朕心亦痛!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更在明辨是非,厘清史实!此物,”他指向那金筒,“与晋王骸骨同出,或为解开一切谜团之关键!”
(承)
他没有丝毫遮掩,直接将问题摆在了明面上。此刻,任何试图掩盖的行为都只会加剧猜疑和恐慌。
“墨衡!”赵祯唤道。
“小的在!”墨衡快步上前。
“朕命你,即刻当殿查验此物!看看能否打开,其中所藏,究竟为何!”赵祯下令。他要让所有人都亲眼见证,这秘密是如何被揭开的,他要掌握解释权!
“臣等以为不可!”吕夷简急忙出列,“陛下!此物来历不明,凶吉未卜,岂可当殿开启?若有不祥,恐惊圣驾,动摇国本啊!”
“吕相公过虑了。”赵祯淡淡道,“朗朗乾坤,紫宸殿上,朕受命于天,何惧魑魅魍魉?况且,真相面前,无所遁形,纵有不祥,亦当直面!墨衡,动手!”
墨衡深吸一口气,在百官紧张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将金筒捧起。他仔细观察筒身的云纹,手指在几个关键节点轻轻按压、旋转。天工门对机关之术的传承在此刻展现,只见他手法精妙,如同拨动琴弦,随着几声几不可闻的机括轻响,“咔”的一声,那严丝合缝的金筒,竟从中间缓缓旋开!
没有毒烟,没有暗器。筒内,是一卷保存完好的、色泽暗黄的羊皮纸。
墨衡将羊皮纸取出,在御案上轻轻展开。纸张不大,上面是用朱砂混合着某种特殊墨汁写就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字迹略显潦草,似乎是在极度仓促或激动的情况下书写。
赵祯凝目望去,开篇几行字便让他瞳孔骤缩:
“余,晋王赵廷美,泣血绝笔。太祖崩,烛影斧声,千古奇冤!太宗继位,非出正统,乃矫诏篡逆!余手握铁证,欲昭告天下,然遭其忌,构陷谋反,兵围府邸……今陷绝境,唯以此卷藏于身,盼后世有明君,能雪此沉冤,重正乾坤!观云台诸君,助我藏此密卷,恩同再造,然太宗势大,恐累及诸君,自此隐匿,待时而动……”
后面的字迹更加潦草,似乎书写者已到了极限,断续记录了被围困、部分忠于他的将士携带部分兵甲突围失败、最终他被逼自尽(或被杀)并秘密埋骨于此的经过,最后几近是一笔一划地挣扎着写下:
“太宗……非仁……得位不正……大宋……危矣……观云……护……真龙……”
字迹至此,戛然而止。
(转)
紫宸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羊皮卷上记载的、足以颠覆整个大宋官方史观的惊天秘闻震得失语!烛影斧声,太宗篡位,晋王含冤……这些只在野史杂闻中隐约流传的秘辛,此刻竟以如此确凿的方式,呈现在了满朝文武面前!
尤其是最后那句“太宗非仁,得位不正,大宋危矣”,以及“观云台护真龙”,更是如同惊雷,炸得每个人头晕目眩!
观云台……他们不是单纯的阴谋组织,他们竟然自前朝起,便以“护真龙”、对抗“得位不正”的太宗一系为己任?!那他们如今针对赵祯(太宗嫡系子孙)的一系列行动,岂不是……师出有名?!
巨大的历史冲击和政治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朝堂!不少官员脸色惨白,浑身发抖,几乎站立不稳。吕夷简、张耆等老臣更是面如死灰,他们深知,这羊皮卷一旦公之于众,将引发何等可怕的政治地震!
赵祯也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他穿越而来,本就对这段历史心存疑虑,却没想到真相竟以如此惨烈和直接的方式被揭开!他成了“得位不正”者的后代,而一直针对他的观云台,反而成了“护真龙”的“正义之师”?这荒谬的错位感让他几乎窒息。
“妖言惑众!此必是伪造!意在扰乱朝纲,颠覆我大宋江山!”一位御史率先反应过来,声嘶力竭地喊道,试图否定这一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