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城已经有了初夏的燥热,午后的阳光晒得柏油路泛着热气,许辰抱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明朝军粮制度考》,快步走向街角的便利店——连续看了两个小时的史料,他早就饿了,想找台自动贩卖机买包薯片垫垫肚子。
便利店门口的自动贩卖机亮着冷白色的灯光,玻璃门后整齐码放着各种零食和饮料,薯片、饼干、可乐、矿泉水,琳琅满目。许辰掏出手机,打开支付软件,对着贩卖机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选择了自己常吃的番茄味薯片,点击确认支付。
“滴——支付成功”的提示音刚落,贩卖机内部传来轻微的“咔哒”声,接着,一包薯片从货架上掉下来,落在取货口。许辰弯腰从取货口拿出薯片,撕开包装袋,清脆的“咔嚓”声伴随着番茄味的香气扑面而来,咬一口下去,酥脆的口感瞬间缓解了饥饿感。
“现在的自动贩卖机也太方便了,不用排队,不用找零,扫码就能买,几分钟就能拿到吃的。”许辰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打量着眼前的自动贩卖机——这台贩卖机是铁制的,外壳刷着银色的漆,看起来很结实,即使在室外风吹日晒也不容易损坏。他突然想起刚才在书里看到的内容:明朝的边关士兵领粮效率很低,每次领粮都要排队登记,遇到阴雨天气,粮食还容易受潮发霉,要是能把自动贩卖机的原理传到明朝,改成“军粮自动分发柜”,肯定能大大提高士兵领粮的效率,还能保护粮食不被损坏。
明朝的军粮分发主要靠人工,士兵们需要拿着粮票去粮仓排队,由粮官逐一登记、称重、发放,一个士兵领完粮至少需要一刻钟,遇到领粮高峰,排队能排到天黑。而且粮仓大多是木质的,密封性差,粮食容易受潮、被老鼠啃咬,造成很大的浪费。朱元璋一直很重视军粮问题,多次下令改善,但受限于技术,始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许辰摸出胸前的运动相机,调整好角度,对着自动贩卖机开始拍摄:“大家好,我现在在便利店门口,刚用自动贩卖机买了包薯片。你们看这台机器,只要扫码支付,选择想要的商品,就能自动掉落到取货口,不用人工看管,24小时都能使用,既方便又高效。”
他对着镜头展示自动贩卖机的内部结构(通过玻璃门):“你们看里面的货架,每一层都有推送装置,当选择商品后,推送装置会把商品推下来,掉进取货口。这台机器是铁制的,密封性好,能保护里面的零食不受潮、不被损坏,特别适合在室外使用。”
运动相机的实时弹幕很快刷了起来:
“卧槽!自动贩卖机!我楼下就有,半夜饿了全靠它”
“朱元璋要是看到这个,肯定会眼睛发亮!明朝军粮分发太麻烦了”
“把零食换成军粮,铁柜改成粮仓,这不就是古代版军粮分发机吗?”
“明朝的铁工艺能做出这么结实的柜子吗?应该没问题吧,他们能造火炮”
“许辰快投射到明朝!让朱元璋看看,解决边关军粮难题的机会来了”
许辰看着弹幕,忍不住笑了:“大家说得对,自动贩卖机的原理很简单,核心就是‘自动识别需求-自动推送商品-自动取货’。明朝虽然没有扫码支付和电机,但可以用‘粮票识别’和‘人力驱动’来替代——比如在铁柜上刻上不同的粮票插槽,士兵插入对应面额的粮票,触发内部的机关,推送出相应数量的粮食;取货口设计成密封的,防止粮食受潮,这样就能做成‘军粮自动分发柜’。”
他走到自动贩卖机侧面,指着外壳继续说:“这台贩卖机是铁制的,明朝的冶铁技术已经很成熟,能造出火炮、铁锅,造这样的铁柜肯定没问题。铁柜的密封性比木柜好太多,能有效防止粮食受潮、被老鼠啃咬,减少浪费。而且不用人工看管,只要定期补充粮食就行,能节省大量的人力。”
旁边一个刚买完饮料的大叔听到许辰的话,好奇地凑过来:“小伙子,你这是在拍什么呢?自动贩卖机有什么好拍的?”
“我在拍一个古今对比的视频,想看看古代能不能借鉴现代的技术。”许辰笑着解释,“明朝的边关士兵领粮很麻烦,要是能做出类似自动贩卖机的‘军粮分发柜’,就能提高效率,还能保护粮食。”
大叔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个主意好啊!古代没有现代科技,但可以用简单的机关实现,比如用齿轮、杠杆,只要能自动推粮食出来就行。我年轻的时候在工厂做过机械维修,知道这些原理不复杂,古代工匠肯定能做出来。”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许辰点点头,对着镜头继续说,“明朝的工匠手艺精湛,像水车、风车、连机碓这些复杂的机械都能做出来,做一个‘军粮自动分发柜’肯定没问题。只要把粮票作为‘触发信号’,用齿轮和杠杆作为‘推送装置’,再用铁柜作为‘储存空间’,就能实现自动分发军粮的功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