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江苏太仓刘家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码头,许辰站在一艘复刻的郑和宝船旁,指尖拂过船舷上坚固的木料。旁边的郑和纪念馆里,讲解员正指着一幅《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当年郑和船队远航,常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提前返航——船上的干粮只能存三个月,捕鱼靠小渔网,一天最多捕几十斤,要是能有高效捕鱼的方法,船队说不定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明朝史料:此时是永乐十年,郑和正准备第四次下西洋,却在筹备时遇到难题——上次远航,船队在印度洋遭遇风暴,耽误了补给,靠小渔网捕鱼根本不够船员食用,最后只能削减航线,没能抵达非洲东海岸。郑和看着码头上堆积的干粮,心里满是焦急——要是再不能解决捕鱼问题,这次的远航计划恐怕又要受限。
“这不正好给现代捕鱼术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拖网捕鱼视频,画面里,渔民操控着巨大的拖网,从船上放入海中,拖网展开后“大如天”,能覆盖半个足球场;一个小时后收网,网里装满了各种海鱼,足足有千斤,是小渔网的二十倍;渔民还展示了“渔获保鲜”方法——用海水冰藏,能让鱼新鲜保存五天,解决了远航保鲜难题。
为了让郑和船队看懂,许辰特意做了“古法适配”:把“机械拖网”换成“人力+风力拖网”,用“帆布+麻绳”制作大网,“电动绞车”改为“木质绞车”,还穿插了手绘的“拖网制作与使用图”,用明朝口语解说核心优势:“帆布麻绳制大网,风力绞车拉网快;一网能捕千斤鱼,是小网二十倍;海水冰藏保新鲜,五天鱼鲜不变味;船员顿顿有鱼吃,远航再也不缺粮。”视频开头加了“小渔网VS大拖网”对比画面,一边是“一天几十斤,不够吃”,一边是“一天千斤,吃不完”,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郑和的船队停靠在刘家港,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港口上空,背景音乐选了恢弘的《郑和下西洋》配乐,用号角和鼓合奏,既有航海的壮阔感,又有船队的豪迈,让郑和和船员们能立刻感受到大拖网的价值。
“定向投射至太仓刘家港郑和船队上空,确保郑和及船员、工匠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蔚蓝色的光晕,“就凭郑和对远航的执着,这大拖网保管能让船队走得更远!”
【时空坐标锁定:明永乐十年,太仓刘家港郑和船队...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明朝,永乐十年,太仓,刘家港,郑和船队。
郑和身着深蓝色官服,站在宝船的甲板上,看着船员们用小渔网捕鱼。渔网一次次放入海中,每次拉上来只有几条小鱼,忙活了一个时辰,也只捕了三十多斤鱼。旁边的副将王景弘递过来一份粮食物资清单,眉头紧锁:“郑大人,按现在的捕鱼量,船队出海后最多两个月就要找港口补给,要是遇到风暴耽误,恐怕又要像上次一样,到不了非洲东海岸。”
郑和接过清单,指尖划过“捕鱼:每日三十斤,仅供百人食用”的字样,叹了口气:“我知道,可我们现有的渔网太小,人力拉网也慢,实在没办法。上次就是因为捕鱼不够,船员们只能减半食量,很多人都饿瘦了,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大家再受苦。”
就在这时,港口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船队都罩了进去。船员们吓得纷纷放下手中的渔网,跪在甲板上磕头,以为是海神显灵。
“这...这是什么?”王景弘紧张地拔出腰间的佩剑,护在郑和身前,“大人,会不会是海神发怒了?”
郑和却按住了王景弘的手,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见过,能降下利民之术!仔细看,说不定有捕鱼的好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现代渔船,渔民们正将一张巨大的帆布渔网搬上船,渔网展开后,足足有宝船的甲板那么大;渔民们用木质绞车固定渔网,借助风力将渔网放入海中;一个小时后,绞车转动,渔网被缓缓拉上来,网里挤满了黄花鱼、带鱼,渔民们用秤一称,足足有一千二百斤。
“那渔网怎么这么大?竟能捕这么多鱼?”王景弘指着天幕里的拖网,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佩剑都差点掉在甲板上。
天幕里的解说声(明朝口语)缓缓响起:“此乃‘现代捕鱼术’,用帆布+麻绳制作‘大拖网’,网宽十丈,网深五丈,可覆盖半个海面;借助风力和木质绞车拉网,省力又快速;一网能捕千斤鱼,是小渔网的二十倍;捕到的鱼用‘海水冰藏’(将海水冻成冰,铺在鱼箱里),能新鲜保存五天,无需担心变质;此法捕鱼,船员顿顿有鱼吃,远航时粮食消耗减少三成,能多航行一个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