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辽宁抚顺赫图阿拉城遗址,许辰踩着结霜的土地,望着远处连绵的丘陵。讲解员指着一片荒芜的坡地叹气:“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在这里起兵,可辽东半岛多旱地,靠天吃饭,一遇旱灾就颗粒无收。八旗军经常因为缺粮不得不抢掠,要是当年有办法把旱地变成水田,后金的国力早就不一样了!”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后金天命五年的史料:此时正值辽东大旱,赫图阿拉城外的千亩旱地裂开一指宽的口子,禾苗枯死大半。努尔哈赤站在田埂上,看着骨瘦如柴的士兵和百姓,眉头拧成疙瘩。贝勒皇太极递上一碗浑浊的水,沉声道:“父汗,今年旱情严重,水井见底,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更别说浇地了。再这样下去,八旗军过冬的粮草怕是不够。”努尔哈赤一拳砸在田埂上,泥土簌簌掉落,眼里满是焦灼——要是能有源源不断的水灌溉田地,何愁粮草不足,何需让子民忍受饥饿?
“这不正好用风力提水机解决难题?”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风力提水机应用”视频,画面里,巨大的风车矗立在田边,风吹动扇叶,带动水泵将河里的水抽送到高处的水渠,再分流到千亩旱地,干裂的土地瞬间被滋润,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摆;视频用动画对比“人力挑水”和“风力提水”:人力一天只能浇半亩地,风力提水机一天能浇百亩地,效率提升两百倍;还展示了“辽东旱地改造模拟”,风车在赫图阿拉城外转动,水渠里的水奔腾着流入旱地,百姓们欢呼雀跃,收割金黄的稻谷;最后出现努尔哈赤看着丰收稻田的模拟画面,他抚摸着饱满的稻穗,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了让努尔哈赤和八旗军民看懂,许辰特意做了“后金适配”:把现代钢铁风车换成“后金能打造的木质风车”,扇叶用坚韧的榆木制作,齿轮用青铜铸造,结构简化但核心原理不变;用动画演示“风力如何转化为动力”,比如“风吹扇叶转,扇叶带齿轮,齿轮拉水泵,水泵抽河水”,配上通俗的解说;将现代术语换成后金易懂的说法,比如“水泵”换成“吸水龙”,“水渠”换成“输水渠”;解说词用白话搭配满语字幕,核心优势直白有力:“风车转,水自来;旱地变水田,亩产翻三倍;不用人力不用牛,风一吹就浇千亩田;八旗军粮吃不完,再也不用抢百姓。”视频开头加了“后金旱灾惨状”,百姓背井离乡,士兵啃着干硬的杂粮饼,再切换到“风力提水后丰收”的对比,直观凸显提水机的价值。
考虑到努尔哈赤常在赫图阿拉城外视察农田,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田埂上空,背景音乐选了雄浑的《八旗战歌》,用牛角号和羊皮鼓伴奏,既有草原的辽阔感,又有军队的激昂感,让努尔哈赤和军民能立刻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希望。
“定向投射至赫图阿拉城外田埂上空,确保努尔哈赤、贝勒们及军民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金黄色的光晕,“就凭努尔哈赤对粮草的迫切需求,这风力提水机保管能在辽东落地生根!”
【时空坐标锁定:后金天命五年,赫图阿拉城外...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后金,天命五年,赫图阿拉城外,田埂。
凛冽的北风卷着沙尘,刮得人睁不开眼。努尔哈赤身披黑色貂皮大衣,腰挎弯刀,站在一片干裂的田地里,脸色比天色还要阴沉。周围的八旗军民纷纷跪在地上,头贴着滚烫的泥土,不敢出声。
“父汗,这千亩旱地要是再得不到灌溉,今年就彻底绝收了。”皇太极站在旁边,声音沙哑,他指着地里枯死的禾苗,“士兵们已经三天没吃饱饭了,有些牛录甚至开始抢附近的村落...”
“住口!”努尔哈赤厉声呵斥,眼神里满是屈辱和愤怒,“我八旗子弟,本该顶天立地,怎能抢夺百姓?可...可没有粮草,我们拿什么对抗明朝,拿什么统一女真?”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干裂的泥土,泥土在掌心碎成粉末,随风飘散。
旁边的大贝勒代善叹了口气:“父汗,不是我们想抢,实在是旱得太厉害。靠人力挑水,杯水车薪,就算把所有人都派去挑水,也浇不完这千亩地啊。”
就在这时,田埂上空突然亮起一道金黄色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片旱地都罩了进去。风沙瞬间停了,跪在地上的军民们惊恐地抬头,以为是天神发怒,纷纷磕头求饶。
“都起来!”努尔哈赤猛地站起身,死死盯着天幕,眼神里闪过一丝希冀,“这是天幕!之前在萨尔浒见过,能降下解决困境的仙物!仔细看,说不定有救旱的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木质风车,扇叶在风中飞快转动,发出“呼呼”的声响。风车下方连接着一个巨大的“吸水龙”,将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抽上来,通过水渠送到远处的田地里。干裂的土地被水滋润后,立刻冒出勃勃生机,绿油油的庄稼很快就长得齐腰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