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XX电力设计院变电工程部的办公室一隅已亮起灯火。
王晓坐在电脑前,鼠标在CAD界面上精准移动,勾勒出晋城220kV变电站的基础轮廓。她那略显粗糙的手指操作着数位板,每条线条都流畅而精准,仿佛早已与这套设计软件达成了某种默契。窗外零星的路灯光线斜射进来,在她鬓角擦出几缕银辉——那是四十六年岁月,其中二十三年奉献给土木工程的痕迹。
王工,又来这么早?门卫张师傅打着哈欠,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天不亮就看到王晓的身影。
张师傅早。晋城220kV变电站的终版图纸今天必须赶出来,下周就要施工了。王晓抬头微笑,手指仍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快捷键。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合影,那是1999年她刚入职时的团队照。年轻的她站在角落,羞涩而坚定。谁能想到,这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日后会成为业内公认的土建一姐。
土建一姐这个称号,不是自封的,是无数个日夜、无数个工程、无数个难题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威望。
设计部主任李明曾说:如果变电站土建设计有百科全书,那王晓就是活体版本。
一
2008年冬,晋城220kV变电站项目遇到了大麻烦。
站址选定后,地质勘探发现了一块约两千平米的软土区,如同藏在地下的陷阱。这意味着地基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否则后期沉降将导致设备基础开裂,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换址是不可能的,前期工作已经投入太多。项目负责人老陈眉头紧锁,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桩基加固,要么换填法。
桩基加固成本太高,工期也长;换填法又怕处理不彻底。青年工程师小赵翻看着地质报告,一脸愁容。
会议室陷入沉默,只有投影仪散热的风扇声在空气中回响。
不如用刚柔并济的方法。一直沉默的王晓突然开口,同时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大家,软土区边缘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形成刚性边界;中心区域则用加筋土和碎石桩结合的方式,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稳定性。
她在CAD软件中快速调出方案草图:你们看,这样形成一个箍效应,既控制了不均匀沉降,又提高了整体承载力。
鼠标在三维模型中旋转展示,像一把钥匙,啪嗒一声打开了困住大家的锁。
可是,这种复合式处理在220kV等级变电站中从没用过啊。有人质疑。
那就让我们来做第一个。王晓目光坚定,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已经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过了。
接下来的三周,王晓带着团队日夜奋战。她亲自调试每一个参数化设计模块,核对每一张电子图纸,甚至在计算软件中重新推导了软土地基处理的几个关键公式。
最后一天凌晨两点,图纸终于全部完成。小赵瘫坐在椅子上,看着依然精神集中的王晓,忍不住问:王工,您不累吗?
王晓缓缓放下鼠标,揉了揉发胀的眼睛:累啊。但当你想到这个变电站将来要服务整个晋城地区,成千上万的人依靠它输送的电力生活、生产,你就会觉得——值得。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我们土木工程师,是在大地上作画的人。每一笔都要对得起脚下这片土地。
小赵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叫她土建一姐——不仅因为技术过硬,更因为那份深入骨髓的责任感。
二
在王晓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二字。
2015年夏,领导临时交来一项紧急任务——为即将在本市举办的国际电力论坛准备技术演示材料,时间只有三天。
我知道时间紧,但院里认为你的工程案例最有代表性,最能展现我国电力土建技术的水平。部主任语气中带着歉意。
没问题,我准时完成。王晓甚至没有一丝犹豫。
那三天,她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两小时,饿了就叫外卖。同事们看她这么拼,自发组成后援队,轮流帮她收集资料、制作三维动画。
最后一天晚上十点,演示材料终于完成。王晓却突然发现一个数据引用不够准确。
已经很棒了,这点小误差不会有人注意的。助手劝她。
不行,国际论坛上,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工程师的水平,不能有任何瑕疵。
她重新打开电脑,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一个数据,每一处引用。当初升的太阳再次照亮她的办公室,一份近乎完美的演示材料终于完成。
论坛当天,当王晓的工程案例以全息影像形式展现在国际同行面前,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一位德国专家感慨:中国工程师不仅速度快,质量也如此精湛,令人敬佩。
面对赞誉,王晓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三
变电站土建设计,在外人看来冰冷而枯燥,但在王晓眼中,却是一门艺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