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数字跳到十七点三十分,办公室的空气仿佛瞬间松弛下来。键盘敲击声变得稀疏,椅子拖动,同事间低语着晚上的安排。他坐着没动,心脏却在胸腔里沉闷地撞着。显示器幽蓝的光映在他年轻却带着焦虑的脸上,那上面还留着几处未消的青春痘疤。
没人知道,这个院里公认的线路电气专业后起之秀,口袋里揣着一份来自一周前的仲裁调解书。纸很轻,上面的数字却重得让他喘不过气——三万八千块。那是他掏空工作三年所有积蓄,还差五千需要跟家里开口才能填平的窟窿。而这一切,都源于三个月前,他鬼迷心窍接下的那个私活。
“孟儿,还不走?”对桌的老王拎起包,“最近状态不对啊,魂不守舍的。”
张孟猛地回神,扯出一个笑:“没,琢磨一个接地电位的计算,马上就好。”他熟练地移动鼠标,点开一个伪装成系统文件的文件夹,里面藏着那份让他栽了大跟头的图纸——XX化工厂10kV外部供电线路改造。
那是他大学同学李强介绍的活儿。业主是李强的一个远房表叔,姓赵,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开口闭口就是“省钱、快、规矩我们懂,图纸过得去就行”。报价比市场价低三成,但对方承诺“后续还有大把项目”。张孟犹豫过,但那段时间,母亲刚做完手术,老家用钱的地方多,他想着只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挣点外快贴补,便咬咬牙接了。
现在回想,每一步都踩在坑里。没有正规合同,只有一份语焉不详的委托协议;沟通基本靠微信,要求变来变去;最关键的地形图和地质勘探资料,业主提供的是几年前的旧版,还信誓旦旦说“地形没变化”。为了赶在赵老板要求的期限内完成,他压缩了复核时间,好几个晚上的加班,都是靠浓咖啡和意志力硬扛。
错误出在一个致命的细节上。根据那份过时的地形图,他设计的一段线路跨越了一条干涸的河沟,按规范,对地距离绰绰有余。但实际施工时,施工队才发现,那里半年前刚被改造成一条景观水系,常水位比他图纸上标注的高出整整两米五。杆塔基础位置需要变更,已运抵的部分材料报废,工期延误,化工厂试生产计划被打乱。
赵老板翻脸比翻书还快。电话里咆哮的声音几乎要震碎听筒:“张工!你可是XX院的!这种低级错误都能犯?我的损失谁承担?你必须负责!”
后续就是扯皮、争吵,最后闹到了仲裁。张孟理亏,证据对他不利。调解结果是他承担大部分损失,赔偿三万八千元。他不敢告诉单位,设计院明令禁止接私活,这事捅出去,丢工作是分分钟的事。他更没脸告诉一直以他为傲的父母。
他关掉电脑,麻木地走出办公楼。夏日的傍晚闷热难当,他却觉得心里一阵阵发冷。手机震动,是李强发来的微信,语气小心翼翼:“孟儿,那边……处理完了吗?我表叔那边我也没办法,他那人……”
张孟没回,把手机塞回裤兜。他想起自己刚进院里时,带他的师傅,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工程师,总爱念叨:“干咱们这行,笔底下一条线,现场就是真金白银,甚至是人命。敬畏心,比什么都重要。”他当时觉得老师傅迂腐,现在,这话像淬了火的针,扎得他生疼。
第二天是周六,他浑浑噩噩地睡到中午,被一个电话吵醒。是院里技术质量部的固定电话。他心里咯噔一下,冷汗瞬间就下来了。
“小张,休息呢?”电话那头是部里的刘工,语气听不出波澜,“下周一上午九点,你来一下三楼小会议室,有个之前项目的技术问题,想找你了解一下情况。”
挂了电话,张孟感觉手脚冰凉。完了,肯定是东窗事发了。院里知道了。他第一个念头是逃跑,第二个念头是那五千块钱还没着落。他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来回踱步,像一头困兽。煎熬了两天,周一早晨,他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走进了那栋他既熟悉又突然感到无比陌生的大楼。
三楼小会议室里,坐着刘工,还有一位让他心头巨震的人——分管线路电气设计的副院长,陈永革。陈院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锐利,不怒自威。
“张孟,坐。”陈院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张孟僵硬地坐下,喉咙发干,不敢直视领导的眼睛。
刘工打开笔记本,语气尽量平和:“小张,叫你来,是想了解一下,你前段时间,是不是私下接触过鑫隆化工厂的供电项目?”
最害怕的一刻还是来了。张孟的大脑一片空白,嘴唇哆嗦着,几乎要当场承认,然后等待命运的审判。
“我们收到了一份情况反映,”刘工继续说,“涉及到他们厂区外线施工出了问题,而对方暗示,设计方可能跟我们院有关联。”
张孟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膝盖,指甲掐得掌心生疼。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干涩地响起:“陈院,刘工,我……我错了。”他再也扛不住,把接私活、用错误资料、导致设计出错、赔偿的事情,断断续续地说了出来。最后,他几乎是带着哭腔:“我愿意接受任何处分,只求院里……别告诉我爸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