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计院十楼的走廊静得可怕,李蕊站在新能源部门总监办公室门前,深吸一口气,才抬手敲响了那扇厚重的实木门。
“请进。”
她推门而入,办公室里已有三人——部门总监张立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副总监王海明坐在左侧沙发上,而右侧单独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的,正是部门里出了名的“刺头”赵伟。
“李工来了,坐。”张立军指了指王海明身旁的位置。
李蕊安静坐下,余光扫过赵伟——他正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手中的项目报告,丝毫没把这场合当回事。
“今天叫你们来,是关于甘肃那个大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事。”张立军开门见山,“这个项目对公司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至关重要。董事会决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由你们三位共同负责。”
李蕊心头一跳。她去年刚被提拔为新能源部技术中心主任,能参与这种级别的项目本在预料之中,但和赵伟一起合作?
“王总负责总体协调,李工负责技术方案和团队管理,赵工负责创新技术攻关。”张立军目光扫过三人,“有什么问题吗?”
“张总,我没意见,只是好奇。”赵伟懒洋洋地开口,“这种常规设计项目,有什么必要专门成立项目组?按我们现有的模板做不就完了?”
张立军与王海明交换了一个眼神,李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奇怪,赵伟如此无礼,领导们却似乎并不意外,甚至...有些期待他的反应?
“如果只是常规项目,自然不会劳驾各位。”王海明接过话茬,“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业主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储能效率要比现有标准提升15%,同时成本不能增加。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方案。”
办公室里短暂沉默。李蕊立刻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现有技术路线全部需要重新评估,甚至推翻重来。
“所以,”张立军站起身,走到赵伟面前,“现在你还觉得这是常规项目吗?”
赵伟终于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李蕊从未见过的光芒:“有意思。”
“李工呢?”张立军转向她。
“技术上有挑战,但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李蕊谨慎地回答,“我会尽快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可行性分析。”
张立军点点头,却没掩饰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
会议结束后,李蕊回到办公室,仔细思考刚才的一幕。她三年前晋升管理层,一直以为摸透了设计院的生存法则——领导最信任的是无脑听话的,如综合部的陈主任,张总说什么他都点头称是;最看重的是勤恳做事的,如她自己,靠着无数个加班夜晚和严谨的技术方案一步步晋升。
但赵伟呢?他几乎违反所有职场规则——公开质疑领导决策,拒绝参与形式主义的会议,甚至多次在技术评审中让上级领导难堪。然而奇怪的是,他不仅没被边缘化,反而手握部门最重要的技术研发资源。
李蕊一直以为这是领导对技术人才的容忍,现在却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项目组成立两周,问题接踵而至。
赵伟的技术团队完全脱离常规管理轨道,不参加例会,不提交进度报告,甚至拒绝使用公司统一的设计软件。李蕊多次沟通无果,只得向王海明求助。
“王总,赵工团队完全不配合项目管理流程,这样下去会影响整体进度。”
王海明从文件中抬起头,笑了笑:“李工,赵工那边有他的工作方式,你多包容。”
“但基本的管理流程——”
“这样吧,”王海明打断她,“你直接和张总沟通一下。”
这反应让李蕊困惑。作为分管项目的副总,王海明一向以管理严格着称,为何对赵伟如此纵容?
更让她意外的是,当她硬着头皮找张立军反映同一问题时,张总的反应更是轻描淡写:“赵工那边,我跟他打个招呼。李工,你要把精力放在技术方案的整合上,这些小事情别太计较。”
李蕊哑然。这哪是小事情?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则被打破,领导却视而不见。
当晚加班至九点,李蕊路过赵伟团队办公室,发现里面灯火通明。鬼使神差地,她推门而入。
白色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草图,五六个人围在一起激烈讨论,甚至没人注意到她的到来。
“...传统方案肯定行不通,我们必须完全跳出思维定式。”赵伟背对着门,手指敲打着白板上的一个结构图,“业主的要求看似不可能,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
他转过身,突然看到李蕊,停顿了一下,意外地没有表现出往常的排斥,反而问道:“李主任对流体力学有研究吗?来看看这个。”
接下来的两小时,李蕊沉浸在技术讨论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那些管理流程。她惊讶地发现,赵伟团队已经突破了最关键的技术瓶颈——他们提出的一种新型储能系统配置,不仅可能满足业主的要求,甚至超出了预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