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紫晶窟里藏九阴 玄黄气中显九阳
紫晶碎屑簌簌落定的刹那,孤鸿子已看清洞窟内的景象。与洞外灼人的暑气不同,此处竟如深秋寒潭般沁凉,四壁镶嵌的紫水晶折射着从祭坛透入的微光,在地面织成流动的星纹。脚下并非岩石,而是一层半透明的玄冰,冰下隐约可见无数银丝般的脉络,顺着地势蜿蜒向洞窟深处——那是被冻结的地脉灵气,正随着孤鸿子体内玄黄灵珠的震颤微微搏动。
“这冰下的灵气......”清璃分水刺轻点地面,银刺刺入玄冰半寸,刺尖立刻凝结出细碎的冰晶,“竟带着《九阴真经》里‘寒冰真气’的韵味。”她手腕轻旋,分水刺划出三道银弧,冰屑纷飞中,冰下脉络突然亮起幽蓝光芒,竟在石壁上映出半幅残缺的经络图,图中穴位标注的并非汉字,而是波斯祆教的星象符号。
玉衡冰棱剑斜挑,冰蓝剑气在前方凝成丈许冰墙。剑气触及洞顶垂下的钟乳石时,石上立刻覆满白霜,霜花竟顺着剑气流淌,在冰墙上拓印出几行篆字:“九阴至阴,藏于玄冰;九阳至阳,隐于圣火。”她指尖拂过冰墙,篆字突然扭曲变形,化作两只纠缠的凤凰,一只通体冰白,一只燃着紫焰,“看来这洞窟是天然的阴阳二气交汇之地,郭祖师当年在此布下的不仅是封印,更是调和九阴九阳的枢纽。”
灭绝师太倚天剑拄地,剑脊郭襄刻痕渗出的金光在玄冰上漫延,照出冰层下更惊人的景象——无数紫晶碎片包裹着的,竟是一具盘膝而坐的枯骨。枯骨双手结印,掌心各嵌着半枚圣火令,肋骨间插着半截断剑,剑身纹路与倚天剑如出一辙。“是郭祖师的亲传弟子。”灭绝师太屈指弹剑,金光扫过枯骨眉心,那里立刻浮现出“风陵”二字,“《峨眉秘史》记载,郭祖师晚年曾派弟子携带半部《九阴真经》西出阳关,看来是葬身于此了。”
孤鸿子俯身细看,玄黄灵珠的光晕顺着指尖渗入玄冰。他能清晰感知到,枯骨体内残留着微弱的峨眉剑意,与断剑中的阳刚之气形成奇妙的平衡,而那半枚圣火令中,竟藏着一缕与混沌灵珠同源的紫黑魔气。当他运转玄黄真气时,冰下脉络突然剧烈震颤,枯骨双手的圣火令碎片竟自行飞出,与他怀中的令牌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缺失的三枚圣火令,原来一直藏在这具枯骨之中。
“十二令归位了。”孤鸿子将新得的令牌纳入怀中,镜链上的玄黄灵珠突然爆发出强光。十二枚圣火令同时从怀中飞出,在洞窟上空结成太极阵,阵眼处的灵珠旋转间,竟将四壁紫水晶的光芒尽数吸入,凝成一道丈许长的光刃。光刃掠过玄冰时,冰层突然裂开一道丈宽的裂隙,露出底下黑沉沉的甬道,甬道两侧的石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波斯古字。
玉衡冰棱剑挑起一缕光刃余辉,剑气在古字上轻轻一点,那些扭曲的符号竟化作中文:“混沌生两极,两极化四象......”正是《九阴真经》的总纲开篇。她剑势再转,冰蓝真气顺着石壁流淌,更多古字显露出真容,记载的却是与传世本截然不同的练法——竟是以魔气催动九阴内力,在经脉中形成正反两股气旋,如太极图般周流不息。
“这是......魔改的九阴功?”清璃分水刺插入甬道边缘,银刺引动的水流在地面汇成八卦,“波斯祭司竟将九阴内力与魔核残息融合,难怪武当地脉的血祭阵会有九阴真气的影子。”她话音未落,水流突然剧烈翻涌,八卦图中浮现出无数虚影,都是些身着波斯服饰的武者,正演练着诡异的掌法,掌风过处,地面竟渗出紫黑毒液。
灭绝师太倚天剑斜指虚影,剑脊金光扫过之处,虚影立刻化作青烟:“郭祖师当年恐怕早已察觉,才让弟子携带真经西来。”她剑尖挑起半片从枯骨上落下的衣襟,布纹中藏着几行细如蚊足的小字,“‘九阴不可轻传,圣火令中藏破法’——看来破局的关键,还在圣火令上。”
孤鸿子握住悬于头顶的圣火令,玄黄真气顺着令牌流转,突然在掌心凝成一枚微型太极图。他发现十二枚令牌的内侧,竟刻着与《九阴真经》互补的经络图,只是所有穴位都标注着星象符号,与他体内的七星功周天完美契合。当他将令牌按星轨排列时,图中突然射出十二道光束,在甬道尽头的石壁上照出一扇丈高的石门,门上雕刻着日月交辉的图案,月轮中嵌着块紫水晶,日轮里则是团燃烧的火焰。
“需以阴阳二气方能开门。”孤鸿子双掌分推,玄黄灵珠的光晕在掌心分化成金蓝二色,金色真气注入日轮,蓝色真气融入月轮。石门发出沉闷的轰鸣,缓缓向内开启,门后涌出的并非预想中的寒气,而是灼热如岩浆的热浪,热浪中夹杂着浓郁的血腥味,竟与武当地脉血祭阵中的气息一般无二。
门内是座圆形石室,石室中央的高台上,悬浮着一本用玄铁锁链捆缚的黑皮古卷。古卷周围的地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人体经络图,无数紫黑气流在经络中穿梭,形成与孤鸿子体内相似的太极气旋。高台边缘插着八柄断剑,剑柄上都刻着峨眉派的标志,剑穗早已朽烂,唯有穗尖的明珠仍在散发微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