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三月下旬,春寒料峭,但四川军事学院的操场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学院第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终于隆重举行。
三百名学员穿着新发的、区别于作战部队的学员制服,按照班级整齐列队。
他们中有新编第九团的营连长、有从教导队选拔出来的优秀尉官和士官、还有一些通过考核招募进来的略有文化的青年学生。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好奇、兴奋以及一丝对未知的紧张。
主席台上,冯·施密特院长一身笔挺的德国军服,胸前甚至佩戴着几枚闪亮的勋章(用于镇场子),神情严肃。
张阳、陈小果、刘青山等团部军官以及所有德国教官均在台上就坐。
施密特院长用他那特有的、刻板而有力的声音发表了开学致辞,经由翻译传达给每一位学员:
“学员们!欢迎来到四川军事学院!从今天起,你们的身份不再是普通的军官或士兵,而是一名学生!一名学习如何赢得战争、如何保存自己、如何消灭敌人的学生!”
“战争,不是街头斗殴,不是凭着一腔血气之勇就能取胜!它是科学的、残酷的、需要极高智慧和严格纪律的艺术!”
“在这里,你们将忘记过去的经验,或者至少,用新的知识去审视和验证它们。你们将学习最基础的步兵操典,也将接触初步的战术指挥;将了解火炮的怒吼,也将掌握工兵的沉默技艺;将熟悉通讯的脉搏,也将理顺辎重的脉络;甚至,要学会如何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
“学院的学制为一年!这一年,将是你们军旅生涯中最艰苦,但也可能是最宝贵的一年!我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最终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回原部队,并且永不录用为军官!”
“现在,我宣布,四川军事学院,第一期,正式开学!”
没有过多的废话,施密特院长的讲话直接而充满力量,让台下的学员们不由得屏息凝神,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和期待。
随后,进行了分班仪式。三百名学员被分为六个班,每班五十人。
军事指挥班:由施密特院长亲自挂帅,两名中校、三名少校担任教员。学员均为现职校级及尉级军官,包括张阳、陈小果、刘青山、钱禄、李猛、贺福田等人。
炮兵班:由霍夫曼上尉负责。
工兵班:由穆勒上尉负责。
辎重班:由舒尔茨上尉负责。
医务兵班:由沃尔夫上尉负责。
通讯兵班:由贝克上尉负责。
分班结束后,各班级由教官带领,进入各自的教室,开始了第一天的课程。
张阳和军官们坐在军事指挥班的教室里,感觉既新奇又有些不适。
他们习惯了在战场和营地里发号施令,如今却要像学生一样坐在课桌前,听讲、记笔记。
第一堂课是施密特院长亲自讲授的《现代连排级步兵战术基础》。
他利用巨大的黑板和详细的沙盘,结合欧战战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步兵班的火力配置、运动方式、班组协同、攻防转换……
这些内容对于李猛、贺福田这些纯粹靠经验打出来的老兵油子来说,简直是天书一般。
李猛听得头晕眼花,小声对旁边的贺福田抱怨:
“龟儿子的,打个仗哪来这么多名堂?老子以前带兄弟冲就是了,冲得快,打得狠,自然就赢了嘛……”
贺福田也嘀咕:
“就是,听得老子脑壳痛……”
但张阳、陈小果、刘青山等人却听得极其认真,甚至可以说是震撼。
他们第一次如此系统、清晰地了解到,原来小小的一个步兵班,在进攻、防御、侦察、撤退时,竟然有如此多严谨的规范和技巧!
这些看似繁琐的条令,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血的教训和高效的作战逻辑。
“原来散兵线要这样拉开的间距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敌方火力杀伤……”
“机枪和步枪手的掩护与推进,需要这样交替进行……”
“遭遇战时的反应和队形展开,竟然有五六种标准预案……”
刘青山一边飞快地记录,一边推着眼镜,忍不住低声对张阳说:
“团座,太专业了!这些东西,我们在讲武堂只是粗略提过,从未讲得如此透彻!真是受益匪浅!”
张阳也深深点头,内心激动。
这正是他花费重金聘请德国教官的意义所在!将部队从过去的经验主义、甚至是江湖习气中,拉向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
接下来的几天,课程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战术课,还有军事地形学、简易测绘、部队行政管理、基础后勤学等等。
教官们授课极其严谨,要求严格,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和沙盘推演。
军官们叫苦不迭,尤其是李猛、钱禄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更是痛苦万分。
但张阳以身作则,学习得比任何人都刻苦,他不懂就问,拉着教官和翻译反复请教,晚上还经常熬夜复习整理笔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