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渐渐小了,院外传来马蹄声,是蒙恬派来的亲兵,手里拿着封军报,浑身湿透了:“秦先生,蒙将军让小的送来军报,说匈奴的游骑最近常在北境山口晃悠,像是在探路,让您注解兵法时,多写些‘防偷袭’的法子。”
秦风赶紧接过军报,展开一看,上面写着 “七月初三,匈奴游骑五人,在狼山口窥探,被斥候发现,逃去”,还有 “边民报,匈奴最近在囤积干草,怕是要过冬,秋天会来抢粮”。他心里一紧,对张博士说:“得加快注解进度,三天后要去关东,得把注解好的兵法带给蒙将军,让他提前准备。”
张博士点头:“老臣帮你!今天下午我把秘库的《尉缭子》拓片借来,里面有‘兵谈’篇,讲的是‘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跟你写的‘边民互助守边’正好能结合!” 说完,他披着雨衣,又冒雨去了秘库。
小李子收拾案上的茶具,看着秦风埋头写注解,小声说:“大人,您要是累了,就歇会儿,小的帮您研墨。” 秦风点点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向窗外 —— 雨停了,天边露出点浅蓝,阳光透过云缝洒下来,落在院中的老槐树上,叶子上的水珠闪着光。
他拿起始皇赐的旧锄头,摩挲着锄柄,心里满是踏实 —— 这把锄头,是始皇年轻时在邯郸用过的,见证过 “想种地却没地” 的苦;现在他注解兵法,是为了让边民能安稳种地,不让匈奴抢了他们的收成。两者虽不一样,却都是为了 “百姓安稳”,这就是典籍的意义,是他要守住的初心。
刚歇了一会儿,小李子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大人,院墙外有个人影,刚才雨停的时候就站在那儿,手里还拿着竹简,像是在记您写的注解。” 秦风顺着小李子的目光看去,只见院墙外的老槐树下,有个穿灰衣的人影,正偷偷往殿里看,手里的竹简在阳光下泛着白。
是李斯的眼线!秦风心里冷笑,却没慌 —— 他早就料到李斯会来这手。他对小李子说:“你去拿张空白竹简,放在案上,就写‘兵法注解,需依秦律,不可擅自改动’,然后故意放在窗边,让他看见。” 小李子赶紧照做,那人影看了一会儿,才悄悄退走。
“大人,您这是……” 小李子不解地问。
“给他看假的,让他回去跟李斯报信,让李斯以为我注解兵法还在按他的意思来,暂时不找咱们的麻烦。” 秦风笑着说,“等他反应过来,咱们的注解已经好了,还拿到了蒙将军的军报,他想拦也拦不住。”
小李子恍然大悟,忍不住佩服:“大人真聪明!这样李斯就不会来捣乱了!”
下午,张博士果然带来了《尉缭子》拓片,两人一起注解 “兵谈” 篇,把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 注解成 “关东荒地多,可按土地肥瘦分,肥地种麦,瘦地种粟,让流民安居,同时在肥地旁建堡垒,守粮防匈奴”。一直忙到夕阳西下,才把《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的核心篇章注解完,整整抄了五卷,每一卷都有 “文义解”“实际用”“军报依据” 三部分,条理清晰,一看就懂。
秦风把注解好的兵法放在案上,用红绳捆好,心里满是成就感 —— 这不仅是注解,是能用来守边、护百姓的 “活兵法”。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院中的老槐树下,小李子正帮着晒被雨淋湿的典籍拓片,嘴里还哼着关中的小调,透着股安稳的味道。
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准备阶段,三天后去关东,李斯肯定还会有新的阻挠,匈奴的威胁也没解除。他拿起注解好的兵法,又看了眼案角的旧锄头,心里更坚定了 ——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把这些注解带到北境,带给蒙恬的士兵,让他们用典籍里的智慧,守住长城,守住百姓的安稳日子。
而此时的李斯府里,那个灰衣眼线正拿着 “兵法注解需依秦律” 的空白竹简,递给李斯。李斯看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秦风,就算你注解兵法,也得按我的规矩来!等你去了关东,我倒要看看,你的注解能不能挡得住匈奴的马刀!” 他把竹简扔在案上,眼神阴鸷,又开始琢磨新的阻挠法子 —— 他绝不会让秦风的兵法注解,成为蒙恬的助力,更不会让秦风在始皇面前,再立功劳。
喜欢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