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巷的雨下得邪乎,像是老天爷把钱塘江都倒进了瓢里,豆大的雨点子砸在裱糊铺的青瓦上,“噼啪噼啪”响得震天,像有人在屋顶撒了把碎珠子,滚得满世界都是脆响。风裹着雨丝,斜斜地撞在木门上,“哐当”一声,又弹回去,门轴“吱呀”哀鸣,像是快被这风雨拆了架。
沈砚之正借着风灯的光修补一只蝴蝶纸鸢,竹骨刚用细麻绳绑好,绳结打得是祖父教的“双环扣”,说这样绑得牢,哪怕被风吹得翻跟头也不散。他手里拿着片浅粉的绢布,正要往翅膀上糊,门又被风撞得晃了晃,紧接着,响起三下迟疑的敲门声——轻得像羽毛擦过纸,又像怕惊了屋里的人,敲一下,顿两秒,再敲一下,带着股说不出的小心翼翼。
“这鬼天气,哪来的客人?”苏晚放下手里的绢帕,帕子上绣着半朵荷,针脚刚起头,线头还别在衣襟上。她起身往炉子里添了块炭,炭火“噼啪”爆了个火星,火光映着她发间的荷簪,半朵残荷在跳动的光影里忽明忽暗,竟像活了过来,花瓣似乎都跟着火光轻轻颤。
她记得奶奶说过,余杭巷的老规矩,雨夜敲门的若是生客,得先问三声“找谁”,不能轻易开门。“这巷子里老房子多,阴湿气重,防着那些迷路的野魂,也防着不该来的人。”奶奶说这话时,手里攥着那半块烧焦的诗帕,眼神沉得像雨夜的江。
“谁啊?”苏晚扬声问,声音被门外的雨声吞了一半,飘出去没多远就散了,只剩点余音绕着门框转。
门外静了几秒,接着传来个苍老的声音,带着点喘,像跑了很远的路,又像被雨呛着了:“请问……是持有半帕的沈家后人吗?”
沈砚之手里的浆糊刷“啪”地掉在桌上,浆糊溅出来,沾了半片绢布。他猛地抬头,和苏晚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满是惊,像被雷劈了似的。“持有半帕”这话,除了他们俩,只有老掌柜的账本、那封未寄的信,还有望潮桥边的老者提过,旁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雨夜突然来的老者,到底是谁?
苏晚攥紧了衣襟上的绢帕,指尖都泛了白。沈砚之悄悄把祖父留下的小刀摸在手里,刀柄的蓝布磨得发亮,贴着掌心,给了他点底气。“您怎么知道……”他话没说完,门外的雨声又大了些,把后半句盖了过去。
一
沈砚之走过去开门,手刚碰到门闩,就觉得门被风推着往回顶,他用力一拉,“吱呀”一声,门开了道缝,雨丝斜着扫进来,打湿了门槛,在青石板上积了一小滩水。
门外站着个穿黑布衫的老者,佝偻着背,背几乎弯成了九十度,像棵被狂风压弯的老槐树。他手里紧紧攥着个油纸包,油纸被雨水泡得发亮,边角却仔细地折了三折,叠得整整齐齐,显然是怕里面的东西受潮。他头发全白了,一缕缕贴在头皮上,脸上的皱纹里嵌着泥点和雨珠,像刚从田里捞出来的老树根,粗糙得能刮下土来。
“您是……”沈砚之侧身让他进来,鼻尖忽然闻到股淡淡的桐油味——是裱糊匠常用的那种熟桐油,用来刷绢面、护竹骨的,带着点木头的腥气,混着雨水的潮味,竟有种熟悉的亲切感。
老者没进门,脚还在门槛外,裤脚已经湿透了,往下滴水,在地上积了个小水洼。他只把油纸包往前递了递,手抖得厉害,像得了帕金森,油纸包晃来晃去,差点掉在地上:“我爹临终前交代的,说要是遇着持有半帕的沈家后人,就把这东西交给他。”他的声音发哑,像被砂纸磨过,每说一个字都要顿一下,“他说,这是沈先生当年托他保管的,说等‘北’字风筝凑够百只,就来取……可他等了一辈子,也没等来沈先生,我又等了三十年,总算等着了。”
苏晚伸手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里面硬挺的物件,形状长长的,像只展开的纸鸢,竹骨的棱角隔着油纸都能摸到。她忽然想起老掌柜账本里的记录:“民国十年,沈姓客官定制纸鸢百只,每只翅膀书‘北’字,寄往临安北……”算下来,从民国十年到现在,正好是第一百只该寄出的年份,祖父当年没来得及送出去的风筝,难道就是这个?
老者的目光落在沈砚之袖中露出的半角绢帕上,眼睛忽然亮了,红得像燃着的炭火:“你袖口那帕子……是残荷的吧?淡绿的底,绣着半朵荷,花瓣上还沾着点朱砂?”他的声音激动起来,抖得更厉害,“我爹说过,沈先生的帕子上绣着半朵荷,说等找着另半朵荷的帕子,就能拼出‘团圆’二字,说那是沈先生和苏姑娘的念想。”
沈砚之把袖中的帕子抽出来,展开一半,淡绿的绢面上,半朵荷的刺绣清晰可见,与老者说的分毫不差。苏晚也掏出自己的那半块帕子,两块帕子刚凑到一起,老者忽然“扑通”一声,竟要往地上跪,沈砚之赶紧扶住他,胳膊被他抓得生疼。
“可算找着了!可算找着了!”老者的眼泪混着雨珠往下淌,滴在沈砚之的手背上,冰凉冰凉的,“我爹闭眼前还抓着我的手说,要是找不到沈家后人,他死不瞑目,说对不起沈先生的托付,对不起那百只风筝的约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