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日里,那凛冽的寒风就如同尖锐的刺刀一般,无情地刺向了春天所主宰的部位,这一刺,不仅伤害了肝气,更是打破了人体内部五行之气的平衡与和谐。
岐伯缓缓地说道:“冬季原本应当着重养护肾脏,以积蓄能量、抵御严寒。然而,如果在此期间不慎误伤了肝气,便会导致肝气的匮乏与虚弱。当肝气不足时,魂魄便失去了安稳的栖息之所,无法安宁地藏于体内。于是乎,人们会常常感觉到困倦不堪,但即使如此,想要安然入眠却是难上加难。就算勉强进入梦乡,也会在睡梦中频繁遭遇各种怪异之物,犹如被可怕的梦魇紧紧纠缠住一般。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和恐怖的形象,会在梦境中不断浮现,让人胆战心惊、惶恐不安。而这种深深的恐惧和不安情绪,并不会随着梦醒而消散,反而会如影随形般地延续到清醒时刻,使得人的精神变得恍恍惚惚,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或处理事务。”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岐伯继续阐述,“冬天阳气内藏,此时误刺夏天的部位,心气受伤,脉气发泄。邪气趁机闭郁于体内,就会引发各种疼痛,让人苦不堪言。疼痛的感觉如影随形,可能是刺痛、胀痛、酸痛,每一种都在折磨着患者的身心,仿佛身体被无数根针扎着。”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岐伯最后说道,“肺主气,司呼吸,冬天误刺秋天部位,肺气受损,化源受伤。人体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人就会常常感到口渴,仿佛置身于沙漠之中,渴望水源。无论喝多少水,都无法缓解那种干渴的感觉,喉咙干得仿佛要冒烟。”
紫萱听得入神,不禁感慨道:“先生,这针刺之法的讲究如此之多,稍有差错,便会让患者雪上加霜。那在针刺胸腹时,又该如何避免伤到五脏呢?”
岐伯神情严肃,目光凝重,他缓缓开口,语重心长地说道:“但凡在人的胸腹之间使用针刺之法,务必谨慎小心到极致啊!首要之事,乃是清晰知晓下针时的逆从关系。这里所说的‘从’,意味着一定要精确掌握脏腑所处的具体方位,并巧妙地避开那些至关重要的要害部位,例如心脏、脾脏以及肾脏等等。这就好似置身于一座错综复杂、千回百转的迷宫之中,需要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去寻觅那唯一正确的行进路径。每迈出一步,都需谨小慎微,稍有差池便可能迷失方向。然而,如果对这些脏器的所在部位一无所知,却莽撞地施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极有可能会误伤五脏六腑。此即为‘逆’,恰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暗夜中毫无头绪地胡乱摸索前行,最终必然会一头撞向那隐匿于暗处、凶险异常的礁石之上。”
“在针刺时,应先用布巾覆盖胸腹部位,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岐伯详细讲解,“这布巾就像是一层保护屏障,减少直接针刺带来的风险。如果一次刺之不愈,可以再刺,但要小心谨慎,如此便不会轻易刺伤五脏。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医者必须保持安静严肃,耐心候气。这就像等待花开,需静心观察,不可急躁。每一次的呼吸,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恰到好处,全神贯注地感受患者身体的反应。”
“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岐伯举例说明,“摇针就像轻轻晃动容器,让里面的东西顺利流出。手法要轻柔且有节奏,不能过于粗暴,以免伤害周围的组织。但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因为经脉需保持通畅,过度扰动反而会影响气血运行。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需牢记于心,如同工匠牢记自己的手艺准则。”
紫萱认真点头,又问道:“先生,那十二经气绝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岐伯神色庄重,缓缓说道:“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如同生命之泉干涸,便要死亡了。此时的病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身体扭曲,生命的气息在一点点消散,就像一盏即将熄灭的油灯,光芒越来越微弱。”
“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岐伯继续说道,“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这就像一盏即将熄灭的灯,先是闪烁不定,最后彻底黑暗。病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身体的支撑渐渐消失,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生命在无声无息中走向终结。”
“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面斜而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岐伯解释道,“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仿佛生机在一点点消逝,直至生命的终结。病人的面容扭曲,声音混乱,身体的感觉逐渐消失,就像被一层黑暗的幕布慢慢笼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