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谷,宛如世外桃源般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平日里宁静祥和,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打破了这份平静。狂风裹挟着暴雨肆虐而过,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不少房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待风雨稍歇,村民们还未来得及收拾残局,便陆续出现了各种病症。
在村子的一角,李大爷正痛苦地揉着自己的膝盖。他的关节已经疼痛许久,且这疼痛如同顽固的钉子一般,深深地钉在那里,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每到阴雨天或者劳累过后,疼痛还会加剧,让他连走路都变得一瘸一拐。村里的人都说这是患上了“风痹”,是那次台风带来的风邪侵入了身体,滞留在关节处不肯离去。李大爷尝试过用热毛巾敷、涂抹草药药膏等方法,但都收效甚微,那股钻心的疼痛依旧如影随形。
而在另一户人家里,张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她躺在床上,浑身打着寒颤,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不一会儿,她又突然发起高烧,嘴里胡言乱语,整个人像是被恶魔附身一般。家人焦急万分,赶忙请来了村里有经验的老郎中。老郎中仔细诊断后,神色凝重地说:“这是染上了疟疾啊!”原来,张婶也是在台风过后开始发病的,发病时寒热交替,时而冷得瑟瑟发抖,时而热得滚烫难受,而且这种症状还有一定的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一次。大家都说这疟邪就像一群流窜作案的强盗,在体内四处捣乱,让人防不胜防。
岐伯听闻此事后,带着弟子紫萱匆匆赶到了静虚谷。他们首先来到了李大爷家中,查看了他的病情。岐伯轻轻按压着李大爷肿胀变形的关节,感受着那坚硬如石的质感,眉头微微皱起。随后,他又转向张婶的病床前,仔细观察着她的症状变化,时而搭脉,时而询问发病的细节。
看着两位村民截然不同的病症表现,岐伯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教学机会。他转身对紫萱说道:“紫萱,你过来仔细看,这风邪与疟邪虽然都是外感之邪,但它们的致病特性却有着天壤之别。”
紫萱恭敬地站在师父身旁,目光专注地看着两位病人。岐伯指着李大爷说:“你看这位患风痹的村民,他所中的是风邪。风邪为病,就如同顽固的钉子,一旦钉入人体某个部位,就会稽留不走。就像谷中那些被大风吹倒的树,即使风停了,它们也无法自行挺直,只能一直歪在那里,难以恢复原状。风邪停留在关节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所以李大爷的关节才会一直疼痛,而且位置固定不变。”
说着,岐伯又带着紫萱来到张婶身边。他继续解释道:“可疟邪就完全不同了。它像一群狡猾的流寇,随着人体的经络循行,深入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但是,它并不会立刻引发疾病,而是要等到与卫气相遇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这就好比流寇要等官兵来了,才会展开交战一样。卫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力量,它在体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循环往复。当疟邪跟随卫气的运行轨迹到达某个部位时,就会与卫气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引起发病。”
为了帮助紫萱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邪气的区别,岐伯进一步举例说明:“你看这位患风痹的村民,风邪留在关节,就像一颗生了根的钉子,牢牢地固定在那里,所以关节处的疼痛始终存在,不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患疟疾的村民呢,疟邪跟着卫气跑,卫气到哪儿,疟邪就扰到哪儿。当卫气运行到体表时,人就会感到寒冷;当卫气奋起抵抗疟邪时,就会产生热量,于是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此反复,就形成了寒热交作的现象,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紫萱认真地听着师父的讲解,不时点头表示明白。她仔细观察着二人的症状差异,心中逐渐有了一些感悟。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来说道:“先生,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辨治疾病的时候,确实得先分清邪气到底是‘钉’还是‘寇’。如果是风邪稽留,就像对付固定的靶子一样,我们要采取驱邪外出的方法,针对固定的病位进行施治;而如果是疟邪流窜,那就得像追踪流动的目标那样,循着卫气的运行路线,在其与疟邪相交争的地方进行拦截治疗。只有这样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战胜疾病,就如同对付不同的敌人要用不同的战术一样。”
岐伯欣慰地看着紫萱,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得好!你能有这样的领悟,说明你已经开始真正思考如何根据邪气的特性来制定治疗方案了。其实,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不同邪气的辨识和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准确地判断出病因病机,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谷外的风渐渐平息下来,天空中露出了久违的阳光。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清理台风留下的废墟。而岐伯和紫萱关于风疟致病特性的讨论还在继续深入。他们坐在一棵大树下,周围围拢了一些好奇的村民。岐伯借着这个机会,向大家普及更多关于风邪和疟邪的知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