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食肉,多因饥饿所需,维持色身,此亦是本能,顺应自然,并非罪孽。”
“若因惧怕‘杀生’孽业,便刻薄自身,强忍饥饿不食肉,甚至不许他人食肉,此乃矫枉过正,违背人伦天道,非但不能积累功德,反而生起偏执之念,是为‘痴’,已有入魔之征兆。”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觉得确实有理。
【释迦】接着阐述核心:“我佛门所言‘不杀生’,其根本是戒‘滥杀’,戒‘以杀为乐’,戒‘杀害无辜’。是旨在培养慈悲之心,敬畏生命,非是让人束手待毙。”
他语气陡然增添了几分刚毅。
“若有恶人,心已成魔,欲要伤害你或无辜之人,难道我等便要因一句‘不杀生’,便眼睁睁看着魔头行凶,自身与他人都命丧黄泉吗?这绝非佛法本意!”
“佛亦有金刚怒目之时,而非只有菩萨低眉之相。金刚怒目,非为嗔恨,实为慈悲!为的是降伏魔障,护佑苍生!”
他目光扫过身后那些虽然年轻却精气神饱满的僧人们。
“我等僧人习武,强身健体之余,更是为了拥有‘除魔卫道’之力。遇那冥顽不灵、滥杀无辜之魔头,便当以雷霆手段,行金刚怒目之事,将其‘度化’或‘阻止’,使其不能再造业障,此乃大功德,大慈悲!”
“佛法非是软弱可欺,而是以智慧分辨是非,以慈悲对待众生,以勇猛慑服魔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护持正法,利益众生!”
一番话,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将佛法的慈悲、智慧与勇猛阐述得淋漓尽致。
既解答了众人的疑惑,又树立了佛门绝非一味忍让退缩的正面形象。
难民们彻底折服,无不双手合十,发自内心地恭敬礼拜:
“多谢大师指点迷津!”
“大师学问高深,我等明白了!”
“原以为佛法只是吃斋念佛,没想到蕴含如此深的道理!”
【释迦】双手合十还礼,面露慈悲微笑。
山风带来了粥米的温热与佛理的清凉。
驱散了难民们心头的绝望,留下了一丝真正的宁静与希望。
待粥饭施尽,锅底见空,僧人们开始收拾器具。
许多难民围在【释迦】身边,眼中充满了感激与新的光芒。
一部分人,或许是感受到了佛法的召唤,或许是寻到了心灵的依托。
或许是单纯渴望这片净土般的安宁,他们恳切地表示,愿意追随【释迦】,皈依佛门。
成为寺中弟子,青灯古佛,修行佛法。
另一部分人,则是在【释迦】那番关于“守住本心”、“顺应自然”、“寻求活路”的开导下,心中重新燃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他们决定不再漫无目的地流浪,而是打算结伴前往附近传闻中相对安稳的地域。
尝试开垦荒地,重建家园。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释迦】都面露欣慰颔首应允或给予祝福。
对他而言,传播佛法的意义,并非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剃度出家。
而是能给迷茫痛苦的众生带来活下去的智慧和希望,点亮他们心中的善念明灯。
这便是最大的功德。
队伍重新启程,返回山上的寺庙。
新加入的弟子们扛着空了的粮袋和锅具,跟在【释迦】身后。
虽然身体疲惫,精神却显得振奋。
行至半山腰,一名刚刚皈依、年纪最轻的小弟子。
似乎鼓足了勇气,快步走到【释迦】身边,小声问道:“师傅,弟子……弟子有一事不解,不知当问不当问。”
【释迦】步伐未停,语气温和:“但说无妨。”
小弟子犹豫了一下,说道:“师傅,您讲的佛法道理,我们都觉得很好,很慈悲。”
“可是……可是这世上有那么多不讲道理的人,就像山下的难民,他们也是被坏人害得家破人亡。”
“如果……如果我们以后遇到那种根本听不懂佛法、也不愿意讲道理的恶人,又该怎么办呢?”
“难道就一直跟他们讲道理,直到他们听进去吗?”
“要是他们不听,还要打杀我们呢?”
这问题很现实,也很尖锐。几个同行的弟子也悄悄竖起了耳朵,显然都有同样的担忧。
【释迦】闻言,脸上非但没有愠色,反而露出了淡淡的、仿佛看透世情的笑容。
他脚步放缓,声音平和如常:“阿弥陀佛。你能想到此节,说明你确有思考。我佛门广大,度人有方。若遇可度之人,自当以无边佛法,耐心劝导,喻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因果,使其迷途知返,此为上策。”
“若遇业障深重、冥顽不灵者,听不进佛法,亦可视其情况,或以神通警示,或以威仪慑服,或避其锋芒,以待其缘法转变,此为中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前方山路旁一块半人高的巨大青石,话锋悄然一转,语气依旧平淡,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
“然,佛亦有金刚怒目之相,而非仅有菩萨低眉之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