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裂谷承岩温,莲心附壁生
立冬的风裹着碎石,在裂谷村的岩壁间撞出呜咽。这里的山岩像被巨斧劈开,两面崖壁陡得能照见人影,白天被太阳晒得滚烫,夜里散热比谁都快,石缝里能结出冰碴,沙谷村的抗温差籽种下去,根须贴在岩上要么被烫焦,要么被冻裂——可今天,朝南的崖壁上却攀着片斑驳的绿,是莲心社送来的“岩缝籽”从石缝里挤了出来。灰绿色的叶片边缘带着锯齿,能牢牢扒住岩壁,叶肉里藏着细密的“导热丝”,周医师说那是“天然热导管”,白天能把岩壁的 excess heat(多余热量)导出去,夜里又能把储存的温气输回根须,根须像老藤似的缠着岩缝里的石筋,分泌出黏黏的汁液,把自己和岩石粘成一体,叶心藏着个酱紫色的花苞,像握着颗能消化岩温的小拳头。
“真能贴着烫石头活!”裂主吊着安全绳趴在崖壁上,正午时摸了摸岩缝籽的叶片,明明岩壁烫得能烙手,叶片却只带点温乎气,“周医师说这导热丝能‘卸热’,比铁匠的淬火水还管用,俺先前还怕它被岩壁烤成干,现在看,就是盛夏的毒日头晒着,它也能自个儿把热度排出去!”他婆娘站在崖下的竹架上,手里拎着个陶壶,里面是从沙谷村学来的“黏岩浆”,正往根须边的石缝里灌,灰褐色的浆液遇岩即凝,把根须和石筋粘得更牢,“你看这浆,加了抗温差籽的调温球粉末熬的,能跟着岩壁的温度伸缩,热时不裂、冷时不脆,比往石缝里塞水泥结实多了。”
林默站在裂谷底部的缓冲台,抬头能看见崖壁上的绿影在风里晃动。他脚边的木箱里装着新铸的“附岩章”,章面是缠着石筋的根须托着酱紫花苞,叶片上的导热丝像银线,旁边刻着“韧”字,星银的纹路在岩光里泛着冷硬的光。“雷去北边的冰裂谷了,”他对荡绳下来的裂主喊,声音在谷里撞出好几重回音,“那边的岩壁常年冻着,只有正午融点冰水,我让他带些‘冰岩籽’——是岩缝籽和冰原村的抗冻籽杂交的,根须的黏液能防冻,导热丝能把正午的融冰湿气锁在叶里。”
黑寡妇系着安全绳站在半崖的落脚石上,身上穿的皮袄缝了层石棉衬,是老铁匠特意给做的,说“能挡岩壁的烫气和寒气”。她手里攥着捆扎着红绳的岩筋条,正往石缝密集处塞,筋条上绑着岩缝籽的导热丝标本,红绳在风里绷得笔直,像根测风的线。“这叫‘岩筋障’,”她对帮忙的村民说,“岩筋条是岩壁上最结实的石筋,能引导根须往牢固的地方长,导热丝标本能引着叶片把热往背阴处导,那里的温差小,还能接住崖顶渗下的水。”她指着崖壁上凿的“引水槽”,“那是按悬崖村的法子凿的,把正午融化的岩缝水接住,顺着石槽流到根须边,槽壁还刻着导热纹,能把多余的热气引到槽外,让水温不烫根,比人吊着水桶浇省劲多了。”
丫丫和阿苗坐在崖底的避风洞,画纸铺在垫着毡子的石桌上。画纸上,岩缝籽的根须像网似的缠着岩筋,导热丝把叶片的热气往背阴处导,引水槽的水流在石缝里闪着光,岩筋障边的绿影格外浓密。“这是给冰裂谷的人画的,”丫丫用炭笔描着根须的缠绕纹路,笔尖带着点抖——洞里的风还是有点凉,“阿苗说要标清楚‘叶能导岩温,根似老藤缠,石槽引融水,不怕裂谷险’,让他们知道这籽有多能扒岩。”
阿苗的布袋里装着本《裂谷村种药要诀》,是她和周医师根据岩壁特性改的,里面记着“如何在岩缝凿储浆坑”“怎样用岩筋条引导根须”“寒热交替时如何给叶片涂护膜”,每页都贴着带导热丝的叶片或根须黏液标本,摸上去白天有点糙、夜里有点黏,像能摸到岩壁的脾气。“这是给裂主的,”她把册子递过去,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您看这护膜,用蜂蜡和岩粉调的,涂在叶片上能帮导热丝卸热,还能挡夜里的寒气,比石棉衬轻便。”
从沙谷村跟来的药农老郑,正教村民们用“岩缝取籽器”——这是老铁匠特意改的,柄是可伸缩的钢条,头上的小钩带着金刚石尖,能在坚硬的岩缝里凿出小口,取出藏在深处的籽,钩尖还裹着防粘胶,不会被根须的黏液粘住。他吊在绳上演示,钢条伸到条窄缝里,金刚石尖轻轻一凿,就带出颗裹着岩粉的籽,“看见没?这器子上的总章印刻在钢条上,凿岩时都磨不掉,就像咱们莲心社的人,再硬的岩壁也能钻进去扎根。”
周医师背着药篓在裂谷底转悠,篓里的抗冻籽裹在保温的油布里,是冰原村的原主特意选的耐冰品种。“你们这的岩壁里有热脉,”他敲了敲崖壁,听着回声判断,“石缝贴着热脉的地方,夜里也不凉,但太近了会烫根,我已经让林默在热脉边插了测温石——热时石头发红、凉时发白,就插在引水槽起点。”他指着岩缝里的地衣,“这种低等植物能测岩温,长得密的地方温度正好,让岩缝籽的根往那长,错不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