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雨丝斜斜掠过苏家老宅的飞檐,林砚站在工坊的窗前,看着檐角那尊木雕被雨水洗得愈发清亮。这尊木雕是三年前他刚掌家时修复的,当时螭吻的下颌已断裂,他用技法将断片与主体衔接,如今雨水顺着木纹流淌,竟看不出丝毫修补的痕迹。
林先生,伦敦特展的天下同春装置材料都齐了。物流主管老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仓库里,五大洲的木材整齐码放:非洲加蓬的紫檀木泛着深紫的光泽,北美黑胡桃的纹理如流水蜿蜒,北欧云杉带着松脂的清香,而最中央的位置,放着一段来自中国云南的金丝楠——这段木料是去年苏棂溪带队深入原始森林找到的,树龄超过八百年,木质里藏着天然的水波纹,阳光照过时,像有流水在木头上流动。
林砚戴上白手套,指尖抚过金丝楠的截面。木材的年轮清晰如罗盘,每一圈都记录着不同的气候密码。他忽然想起苏伯说的木性即人性——坚硬的紫檀木要顺着纹理下刀,温润的楠木却需轻凿慢磨,就像与人相处,得懂因材施教的道理。
非洲团队的匠人到了。苏棂溪的声音从仓库门口传来。她身后跟着五个皮肤黝黑的非洲匠人,为首的马赛族长老卡鲁手里握着一根雕刻权杖,杖身的结构与中国的插接榫异曲同工。林先生,我们带来了马赛族的生命树图腾。卡鲁将权杖递给林砚,杖顶的羚羊木雕与杖身严丝合缝,我们想把它刻在紫檀木基座上,让非洲的灵魂与东方的智慧对话。
林砚接过权杖,轻轻旋动羚羊的前腿——只听的一声轻响,木雕竟从杖身分离,露出里面精巧的旋转榫这技法与明代的机关榫如出一辙。他赞叹道,不如这样,我们在基座的里嵌一个暗槽,把图腾藏在里面,观众转动基座时才能看见,就像揭开不同文化的秘密。
卡鲁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忽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的刺青——那是马赛族的太阳纹,与林砚见过的商周青铜鼎上的纹路惊人地相似。祖先说,我们的根在东方。卡鲁的声音带着颤音,今天我信了。
工坊里很快热闹起来。埃及匠人阿米尔正用金字塔石料打磨,他带来的工具里,竟有一把与苏家祖传鲁班凿形制几乎一样的青铜凿子;英国家具设计师莉莉则在研究的力学模型,她的笔记本上,哥特式建筑的尖拱与中国的结构被画在了一起;最有趣的是日本老木匠山本,他带来了江户时代的楔钉榫图谱,与苏家清代的《榫卯集成》对照,发现两种技法在角度计算上只差了0.5度。
原来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山本捧着图谱,老花镜滑到鼻尖上,用木头的语言,说天地的道理。
林砚忽然提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他让众人各自用最擅长的榫卯技法拼接同一段松木,结果埃及的、非洲的、日本的楔钉榫与中国的抱肩榫,竟都能让两段木头形成稳固的直角。他举起四段拼接好的木料,就像不同的语言都能说,好的技艺,内核总是相通的。
傍晚时分,雨停了。林砚带着众人去后山的木材窖,地窖深处藏着他最珍贵的收藏——三十七个国家的榫卯活化石。有古罗马的木构输水管道残件,上面的企口榫与中国汉代的榫卯砖如出一辙;有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碎片,搭接榫的做法竟与苗族吊脚楼的榫卯原理相同;最让众人惊叹的是一块玛雅文明的木雕,上面的折叠榫展开后,竟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太阳历,与中国的天干地支有着神秘的呼应。
这些不是巧合。林砚指着木雕上的纹路,人类在与自然对话时,总会找到最省力、最持久的方式。榫卯,就是全人类对与的共同答案。
卡鲁忽然跪在木雕前,额头轻抵木头,口中念念有词。他解释说,马赛族认为木头里住着祖先的灵魂,不同文化的木头相遇,是祖先在互相问候。林砚这才明白,为何苏棂溪坚持要让各国匠人亲自参与装置制作——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止于手艺,更在于对与的共同信仰。
第二天清晨,天下同春装置的搭建正式开始。非洲团队的紫檀木基座最先成型,卡鲁带领族人在木头上刻下马赛族的生命树,树根处用预留出与欧洲橡木的衔接点;欧洲团队的橡木横梁则用鸠尾榫与基座咬合,莉莉在横梁上雕刻了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图案,窗棂的线条恰好与中国冰裂纹榫卯呼应;当林砚将那根八百年的金丝楠竖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楠木柱上,苏棂溪亲手雕刻的从底部一直蔓延到顶端,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能与其他大陆的木材严丝合缝地连接。
还差最后一步。林砚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是托马斯做的球形榫。这个由北极桦木制成的球体上,刻着五大洲的轮廓,每个洲的连接处都用了对应的榫卯技法。林砚将球体嵌入楠木柱的顶端,轻轻旋转——只听一声,球体与柱体完美咬合,转动时,五大洲的轮廓在阳光下缓缓移动,像一幅流动的世界地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