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壮头一个跑出去。
他龇着牙摸摸毛驴的头,又摸摸毛驴的脸,“小草,这是你带来的?”
李老太和李氏全都看向院子里的王小草。
王小草露出一排小白牙,将捡到人参换毛驴的话又忽悠了一次。
“姥姥,驴车上还有三匹布,明天逃荒路上,姥姥坐在驴车上可以缝衣服了”。
李老太笑出声,“好,姥姥明天就给我们小草做新衣裳”。
孩子们全都跑出院子去看毛驴。
李桂兰向前走了两步又退回来,不就是一头毛驴吗,有啥了不起,又不是给她的。
就连那三匹布也不会有她的份,她才不会羡慕。
李氏泪眼汪汪的看着笑盈盈的闺女。
她闺女自打离开王家后,运气都变好了,现在见到人也敢说话了,还有勇气跟着姥爷去城里。
王小草定了个闹钟,天还没亮她就回到三个人的床上。
李老太和李氏还在睡着。
王小草轻手轻脚越过他们两个下地穿鞋。
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露头。
她来到院子里看了看,李家只有两个板车,一头毛驴,却堆了满满一院子的东西。
大包袱小包袱,大筐小筐,还有看不懂的木头工具。
王小草找到李家装水的木桶,桶里只有少半桶都不到的水。
当真是从嘴里省下来的。
她回到空间打了一桶水倒进去,没敢倒得太满,少半桶变成多半桶。
李老汉是全家第二个起床的,他拉开屋门看到王小草时有些惊讶。
“你这孩子,咋起这么早?别的娃叫都叫不醒,你倒好,全家头一个起来”。
王小草指了指一院子的东西,“姥爷,咱们是去逃荒的,带这么多东西怎么走?”
李老汉扫视了一圈,叹了一口气,“咱们到了新的地方,八成是不会再回来了,官府会重新给咱们划分盖房的地方和田地,这些东西不带着的话,到了那边要啥没啥,买的话不得花钱吗”。
话虽这么说,可是千里迢迢的逃荒,还要大包小包的上路,又渴又饿哪来的力气。
“姥爷,咱们走路全靠两条腿,每个人都要背着包袱,还能走的动吗?再说了,你看看那些东西,还不等到地方就会散架子”,王小草劝说。
希望姥爷能够减轻负担。
李老汉看了一眼王小草。
王小草以为姥爷生她的气,哪知道李老汉却点点头,“成,听小草的准没错,这些东西减去一半。”
可是全家人起来时,看看哪个都舍不得丢下。
“爷爷,王小草说啥你都听,那些衣裳哪件能丢?丢了不得花钱买吗?”李桂兰实在想不通。
王小草是外姓人,而且才十岁,她能懂什么。
刘氏认同自己闺女的话,可她不敢大声说话,只好低声嘀咕,“我反正全都要带着,到了地方你们没衣裳穿就知道带着才是对的。”
李老太原本打算全部带着,听了刘氏这样讲,她带头发话,“谁的东西谁背着,你们若是背的动就背,没人拦着,赶快拾掇吧,太阳升起来咱们就要赶路了”。
李家三兄弟被褥捆绑结实摞在板车上,家里的陶瓷锅饭碗木盆全都用绳子固定。
另外一个板车留着给李老太和王小草坐,空余出一个位置谁累了轮换着坐。
村子里的锣声敲响,李家人停下手中的动作,不舍的环视一圈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李老汉和李老太眼圈湿润。
这一走怕是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了。
“姥姥,姥爷,等咱们安稳下来,我给姥姥姥爷买马车,到时候你们随时都可以回来看看”,王小草给两位老人画大饼。
李桂兰听后冷哼一声,她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李老太李老汉被大饼撑到了,他们笑着点头,“我们等着小草的马车”。
李老汉背着手走出院子,手一挥,“走吧,村口集合。”
李铁柱牵着毛驴跟在身后,李铁栓和李铁树推着板车走出院子。
所有人全都走出来,每个人的身上都背着包袱,就连孩子们身上都背着自己的衣裳。
李氏和王小草啥都没有,倒是落得个轻松。
李氏想要帮其他人拿些行李,被王小草拦下来。
她对李氏摇了摇头,李氏便明白闺女的意思。
这些人全部都是她的亲人,她帮谁不帮谁,没被帮到的肯定会有怨言。
常氏落在最后,再次看了一眼小院,强忍着泪水将院门关上。
村长依旧站在村口的石头上张望。
他大概估算了一下,还真是少了几户人家,“二柱子,你爹娘不走了?”
二柱子“嗯”了一声,不仅他爹娘不走,还打算让他们留下来。
他们两口子留下来孩子们就要留下来,他们敢赌,孩子们可赌不起,渴死饿死的滋味不好受。
“啥?他们还真不走了?你们看看这天儿,哪有下雨的意思,再说了,去了新的地方,官府还给发方子发地,不比留在这里等死强?”李老八直咂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