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还有一丝寒冷,红星轧钢厂东北门街道上,红旗插满了四角,广播里正播放着《社会主义好》。
“同志们,社会主义大集今天正式开张!“李夏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声音洪亮,“厂党委决定,所有摆摊的个体经营者,三年免税!为的是方便咱们工人同志的生活!“
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工人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装,妇女们挎着竹篮子,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些新奇的摊位。
苏畅穿着藏蓝色的保卫科制服,腰间别着警棍,正带着几个保卫队员巡视。
他的目光扫过熙攘的人群,忽然在一个卖针头线脑的摊位前停下——张桂兰正弯腰查看着摊位上的布匹。
“苏科长,您看看,这布结实不?“张桂兰抬头看见他,笑着抖了抖手里的一块蓝布。
苏畅点点头,嘴角难得地动了动:“嗯,挺好。“
这个卖布的小摊是张桂兰和李夏极力争取来的,布也是苏畅找关系买得一批瑕疵品,但是实惠的很,有些赚头。
旁边卖豆腐的老李打趣:“苏科长,你这一天来巡视八趟,是不是就为看张大姐啊?“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苏畅的耳根子微微发红,转身走向下一个摊位。
社会主义大集上,各色摊位琳琅满目,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热闹:
蔬菜摊:大白菜堆成小山,萝卜带着新鲜的泥土,冬储菜是家家户户的必备。
副食品摊:酱油、醋用大缸盛着,顾客自带瓶子来打;黄酱用油纸包着,一毛钱一小块。
日用杂货:搪瓷脸盆印着“劳动光荣“的红字,暖水瓶外壳是竹编的,针线纽扣摆在小木盒里。
旧货交易:工人家属们把用不上的东西拿来换钱,二手的铁锅、修补过的胶鞋,甚至还有几本旧版的《红旗》杂志。
最热闹的是卖熟食的摊位——老刘头炸的油条金黄酥脆,五分钱一根;王大娘的芝麻烧饼刚出炉,香气飘得老远。
工人们下夜班的,揣着食堂饭票来换早点,蹲在路边就吃起来。
“这大集比供销社强!“老钳工陈师傅咬着烧饼,含糊不清地说,“供销社的售货员脸拉得老长,这儿还能唠两句嗑!“
临近中午,一辆绿色吉普车停在了大集入口。车门一开,轧钢厂副厂长杨国栋迈步下来,身后跟着厂办主任聂斌。
他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干部,做事一板一眼,最看不惯“自由散漫“的风气。
“聂斌同志,“他走到税务协调处,声音冷峻,“这些摊贩的资质都审核过了吗?“
苏畅赶紧递上登记册:“杨书记,都按政策办的,三年免税,但要求他们保证价格公道。“
杨国栋“嗯“了一声,随手翻了几页,忽然目光一凝:“这个卖旧书的,怎么回事?“
众人顺着他的视线看去——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儿正在卖几本旧小说,其中有本《红岩》,但封皮已经破损。
“这书是不是有修正主义倾向?“杨国栋的声音陡然提高。
卖书的老周慌了神:“领、领导,这是正经革命小说啊!“
杨国栋冷笑一声:“破损的书页万一被人篡改了呢?保卫科!“
苏畅大步走来,但还没等他开口,杨国栋已经一把抓起那本书:“这种摊贩,必须取缔!“
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
“杨厂长,这书没问题啊!“老周急得声音发抖,“我儿子在部队当兵,这是他们连队发的……“
“就是!“人群中,老钳工陈师傅忍不住插话,“杨厂长,咱们工人买本书怎么了?“
杨国栋脸色铁青:“这是原则问题!你们懂不懂阶级斗争?万一有人借着摆摊传播不良思想呢?“
“那照您这么说,“张桂兰突然开口,声音不卑不亢,“咱们工人连本旧书都不能买了?“
杨国栋一愣,没想到一个女摊贩敢顶撞他,他眯起眼睛:“你是哪个干什么的?“
苏畅不动声色地上前半步,挡在张桂兰前面:“李厂长,书我们检查过了,没问题。“
杨国栋盯着苏畅,冷笑:“苏科长,你这保卫工作,就是这么做的?“
气氛剑拔弩张,眼看矛盾要升级,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插了进来——
“杨厂长!“广播员于海棠小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份文件,“部里刚下的通知,说咱们的大集要作为典型推广!市里领导明天要来参观呢!“
杨国栋脸色一变,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果然盖着部委的红章。
“……既然这样,“他勉强压下怒火,“但必须加强审查!“
说完,他转身大步离开,吉普车扬起的黑烟呛得人直咳嗽。
风波平息后,大集又恢复了热闹。
苏畅走到张桂兰的摊位前,低声道:“刚才……你胆子真大!“
张桂兰抿嘴一笑:“怕啥,我就是看不惯他欺负老实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