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朝会,工部右侍郎韩振出列呈上漕运改良细则。朝臣们听闻要在漕船包覆铁皮,顿时议论纷纷。
户部尚书首先出列质疑:陛下,漕船数以千计,若皆包覆铁皮,所需铁料甚巨。如今边关安宁,军械所需铁料已减,然各地农具、工具用铁亦不可缺。此举恐致铁价上涨,影响民生。
几位老臣也随之附和,认为此举劳民伤财。
韩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启禀陛下,臣已核算过,若只在船底及两侧关键部位包覆,每船用铁不过三十斤。且铁皮可反复使用,待旧船报废时取下,装于新船之上。长远来看,反而节省木材。
这时,一直静听的萧景珩开口道:韩爱卿所言在理。朕以为,可先在京杭段试行三十艘漕船,观其成效后再做定夺。
皇帝金口一开,众臣便不再多言。退朝后,萧景珩特意留下韩振:此事既已定下,爱卿便尽早启程前往江南督办。记住,务必详细记录各项数据,以便日后参考。
臣遵旨。韩振躬身领命。
三日后,韩振启程南下。临行前,他特意请媒人往徐府传话,告知行程,并送上几本精心挑选的格物书籍作为礼物。徐清韵收到后,命侍女送去一盒自制的笔墨,以示关切。
这日沈静姝召徐清韵入宫,见她正在翻阅韩振所赠的书籍,不由笑道:看来韩侍郎很懂你的喜好。
徐清韵浅笑:韩大人确实用心。这些书都是讲机械原理的,对女子学堂的格物课很有助益。
沈静姝点点头,话锋一转:漕运改良既已开始,本宫想在运河沿线设立女子学堂的事也该着手了。你可有什么想法?
徐清韵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图纸:清韵以为,可先在扬州、苏州、杭州三处试点。这些地方漕运繁忙,商贾云集,女子外出谋生者众,对学堂的需求也最大。
说得是。沈静姝仔细看着图纸,不过办学所需银两...
清韵算过了,徐清韵接口道,若借用各地官衙闲置房舍,再请当地官员家眷出面主持,所需银两可减大半。娘娘只需拨付塾师俸禄和学子笔墨费用即可。
沈静姝闻言欣喜:这个主意甚好!就按你说的办。
就在二人商议细节时,萧景珩走了进来。见他眉间带着喜色,沈静姝笑问:陛下可是有什么好消息?
刚收到韩爱卿的奏报。萧景珩将奏折递给沈静姝,漕船改良初见成效,包覆铁皮的漕船比普通漕船耐用数倍,且行驶更为平稳。
沈静姝细看奏报,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陛下您看,韩侍郎提到漕运码头上有很多女子在做工,但大多只能做些搬运杂活。
萧景珩接过奏报看了看,沉吟道:确实。若是能在码头附近设立女子学堂,教授她们记账、算盘等技艺,或许能让她们找到更好的活计。
臣妾正与清韵商议此事。沈静姝将方才的计划细细道来。
萧景珩听后大为赞赏:这个想法很好。不过...他看向徐清韵,此事需要有人亲自去江南督办,你可愿意走这一趟?
徐清韵微微一怔,随即郑重行礼:清韵愿往。
沈静姝却有些担忧:清韵一个女子,独自远行恐怕...
娘娘放心,徐清韵坚定地说,清韵会带上女子学堂的几位女先生同行,一路上也可顺道考察各地女子求学的情况。
萧景珩点头:既然如此,朕派一队侍卫护送你们南下。另外,韩爱卿正在扬州,你们到后可与他商议具体事宜。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三日后,徐清韵带着女子学堂的两位女先生启程南下。临行前,沈静姝特意将她召入宫中,细细嘱咐:此去江南,不仅要办好学堂,更要留心各地风土人情。若有适合女子从事的行业,都记下来汇报。
清韵明白。
一个月后,徐清韵抵达扬州。韩振早已收到消息,特意在漕运衙门安排了下榻之处。二人相见,虽恪守礼制,但言谈间已见默契。
徐姑娘来得正好。韩振指着码头上忙碌的女子,这些女子大多不识字,只能做些体力活。若是能教她们认字算数,或许能在货栈谋个记账的差事。
徐清韵仔细观察后,提出建议:清韵以为,除了识字算数,还可教授她们辨认货品、了解漕运规程。如此一来,她们就能胜任更多活计。
韩振深以为然:这个主意甚好。我这就让人整理漕运规程,供学堂使用。
在韩振的协助下,徐清韵很快就在扬州城南选定了学堂址。这里靠近码头,又不在闹市,很是清静。更难得的是,当地几位盐商的家眷听闻皇后要办女子学堂,纷纷主动捐资。
消息传回京城,沈静姝十分欣慰。这日她正在翻阅徐清韵寄来的书信,萧景珩兴冲冲地走进来:梓童,好消息!漕运改良大获成功,包覆铁皮的漕船损耗大减,漕运效率提升了三成不止!
真是太好了!沈静姝欣喜不已,随即又想起一事,陛下,清韵来信说,扬州女子学堂开办不到半月,已有近百人报名。她还发现,江南女子多善刺绣,若能请技艺精湛的绣娘教学,或许能培养出不少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