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日报对祁同伟的专访,几天后就出现在了汉东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为《汉大祁同伟:从高考状元到少年英雄》。
当下的汉东日报,不仅仅是汉东省订阅销量最大的报刊,还是汉东省的意识形态宣传机构,负责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向社会价值观。
尤其是对于汉东省的领导干部而言,每天早上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当天的汉东日报,通过对报纸上发布的各种信息抽丝剥茧,以达到深刻领会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的目的。
而祁同伟之所以能在影响力巨大的汉东日报上,捞到一个头版头条的报道机会,可不仅仅只是因为市局禁毒大队大队长陈炳生的力荐;
更多的是源自于报社领导,对这位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的赏识,以及祁同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引导当下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正向价值观导向。
这天,汉东省武警总队的司令员罗立功按时来到营区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的勤务兵早已经像往常一样,为罗司令取来了当天的汉东日报,与刚刚泡好的那一缸热茶一起,整齐的摆放在罗立功的办公桌上。
年近花甲的罗立功坐在办公桌前,取出一副老花镜带上之后,顺势就将放在桌面上的报纸拿起,全神贯注的翻看起来。
汉东日报头版头条上,那一则标题为《汉大祁同伟:从高考状元到少年英雄》的报道,明显引起了罗立功的注意。
“祁同伟?”
罗立功若有所思道:“这个小伙子,倒是和我那老战友家的孙子重名啊!”
罗立功口中的老战友,正是祁同伟的爷爷祁江生。
只不过,此时的罗立功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出现在报纸上的高考状元、少年英雄祁同伟,正是他老战友祁江生的孙子祁同伟,兹当是二人同名同姓而已。
此时,罗立功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这篇对祁同伟的专访报道上。
报道的前半部分,介绍了祁同伟的京城高考状元身份和“家庭背景”,相当于是一个引子,以便引出接下来的正式采访内容。
在以对话形式展现出来的大篇幅采访内容中,祁同伟不仅回应了记者提出来的诸多问题,还趁机表达出了他对学校、对武警部队的感谢;
将自己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归功于汉东大学校训、校风的激励和熏陶;
将自己赤手空拳与毒贩搏斗时所展现出来的近身格斗技巧,归功于在武警部队军训期间教官的言传身教,亲身示范。
祁同伟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感谢很有层次,既有高大上的对学校和武警部队的感谢,也有落到实处的对具体人员的感谢。
以至于罗立功一边看着采访内容,一边在心里暗自感慨:这个叫祁同伟的汉大政法系学生,个人政治觉悟还是蛮高的嘛!
当然了,真正让身为汉东省武警总队少将司令员的罗立功,对这个汉大祁同伟产生兴趣的,是祁同伟在结束采访前对日报记者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同样,汉东日报的领导能在最后时刻拍板,将祁同伟的专访内容挂在1985年10月21日汉东日报的头版头条,也是看中了祁同伟在接受采访中最后的这段话。
记者:“祁同伟同学,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你有没有什么想要说的,或者说是在汉东大学上学期间有什么心愿?”
其实,汉东日报的记者在采访结束前问出这个问题,本意只是和祁同伟以客套寒暄的方式正式结束采访,大概就跟“有空改天一起聚聚”一个意思。
但,正是这个看似无心插柳的问题,却成为了此次专访的画龙点睛之笔,瞬间将祁同伟作为优秀青年大学生代表,作为祖国年轻一代栋梁之才的人物形象具象化。
祁同伟的回答是:“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在军训结束正式进入汉东大学政法系学习生活之时,能够接受组织的考察,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好,说得好!”
在看完祁同伟在采访报道中最后的回答后,就连身为汉东省武警总队司令员的罗立功也忍不住拍手叫好。
罗立功激动得“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在办公室内来回踱步,自言自语道:“说得好,说得真好,这才是祖国年轻一代该有的样子!”
说着,罗立功当即对着警卫员吩咐道:“小张啊,马上备车,我要去三支队视察工作!”
“是,司令员!”
......
汉东大学政法系教务处办公室。
这几天以来,教务主任高育良已经连续接待了几波市一级和区县一级的媒体采访,都是关于政法系大一新生祁同伟见义勇为,智擒毒贩的采访。
原来,是市局禁毒大队大队长陈炳生,因为汉东日报对祁同伟的专访迟迟未能见报,私下找报社的熟人打探消息也没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只是说采访稿已经交上去了,领导正在过会讨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