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世界的灵能网络覆盖五大洲,深海灵脉与龙宫文明成为两界共生的基石时,灵枢学院的顶层会议室里,一幅月球全息地图正散发着柔和的银光。林木指尖划过地图上的虹湾区域,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灵脉能量的稳定供应,让我们拥有了突破地月屏障的能力;龙宫的上古技术与海族的灵气应用,为星际航行提供了全新思路——现在,是时候将两界融合的脚步,迈向月球了。”
这场“登月计划”的构想,源于灵脉增幅仪的一个意外发现:当灵脉能量被激发到3.0单位以上时,会产生一种“反重力灵气场”,能抵消物体90%的重量。结合矮人部落用炎钢与灵晶打造的“灵能引擎”,足以让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以更低的能耗实现地月往返。而龙宫藏书库中记载的“星脉导航术”,则能通过感知宇宙间的微弱灵脉波动,精准定位航线,避免星际航行中的迷失风险。
“月球上极有可能存在上古灵脉遗迹。”潮汐长老站在地图旁,手中的灵木法杖指向月球背面,“灵海古籍记载,上古时期天地灵脉相连,月球曾是灵脉的重要节点,后来因天地异动才与地球灵脉断开。若能找到月球灵脉,不仅能为两界提供新的能源来源,还可能解开灵脉起源的奥秘。”
澜汐队长补充道:“海族的灵汐水晶能在真空环境中稳定释放灵气,可作为航天器的生命维持系统核心;灵海的‘星尘藻’能吸收宇宙辐射,转化为氧气与能量,为宇航员提供长期补给。我们愿全力支持登月计划,贡献海族的技术与资源。”
合作一拍即合,“灵汐登月工程”正式启动。灵境互联牵头研发航天器“灵枢一号”,船体采用矮人部落的炎钢与龙宫的深海灵晶混合打造,既耐高温、抗辐射,又能通过灵晶吸收宇宙间的微弱灵气;动力系统搭载三台灵能引擎,以灵脉能量为核心,配合反重力灵气场,最大推力可达千吨级;生命维持系统则由海族的灵汐水晶与星尘藻构成,能循环净化空气与水源,支持三名宇航员在月球停留三个月。
灵枢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则负责登月设备的研发:“灵脉探测仪”能穿透月球表层土壤,探测地下1000米内的灵脉波动;“灵能防护服”在原有灵汐抗压服的基础上升级,能抵御月球表面的极端温差与宇宙辐射,还能通过灵晶吸收灵气,维持宇航员体力;“灵植培育舱”则携带了主世界的灵溪草与异界的灵月草种子,尝试在月球建立小型生态系统,为后续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三个月后,“灵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航天器通体银白,机身刻满了灵脉符文与海族的星航咒文,尾部的灵能引擎泛着淡蓝色的灵光,与发射架上的灵能供电装置相连。三名宇航员身着灵能防护服,胸前的灵汐水晶闪烁着稳定的光芒——他们分别是主世界的航天工程师李伟、灵枢学院的灵脉研究员陈玥,以及海族的星航祭司珊瑚,珊瑚能通过海族秘术感知宇宙灵脉,辅助导航。
“灵枢一号,准备发射,倒计时10、9、8……”发射中心的指令声通过通讯器传遍全场。林木与潮汐长老、澜汐队长站在观测台上,目光紧盯着发射架上的航天器。随着倒计时归零,灵能引擎轰然启动,淡蓝色的灵脉能量喷薄而出,航天器缓缓升空,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朝着月球飞去。
“灵能引擎运行正常,反重力灵气场稳定,航线偏差0.01度!”李伟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航天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珊瑚启动了星脉导航术,双手结印,口中吟诵着古老的海族咒文,周身灵气与宇宙间的灵脉波动产生共鸣:“星脉清晰,前方100万公里处有微弱灵脉节点,可作为中途补给点。”
按照珊瑚的指引,航天器在中途补给点短暂停留。这里的宇宙空间中漂浮着大量灵晶碎片,灵能引擎自动吸收碎片中的灵气,补充能量;星尘藻则将宇宙辐射转化为氧气,为生命维持系统补充给养。“这种补给方式太高效了!”陈玥惊叹道,“比传统航天器的燃料补给快10倍,还能零损耗循环。”
三天后,“灵枢一号”抵达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通过航天器的高清摄像头,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月海清晰可见,虹湾区域的平原地形适合着陆。“准备着陆,灵能引擎减速,反重力灵气场开启!”李伟操控着航天器,缓缓降落在虹湾预定区域。随着一声轻微的震动,航天器平稳着陆,月球表面扬起的月尘在灵脉能量的作用下,很快沉降。
“我们成功登月了!”三名宇航员欢呼着,打开航天器的舱门,踏上了月球表面。灵能防护服的温控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抵御月球表面零下180℃的低温;头盔上的微光灵珠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前方的道路。陈玥拿出灵脉探测仪,开机后屏幕立刻亮起:“检测到强烈灵脉波动,来自地下800米处,灵气浓度0.8单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