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手术室的灯熄灭了。
清瘦女孩被推出来时,依旧昏睡着,脸色苍白,但眉宇间那抹痛苦已然散去。主刀医生出来交代情况:“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再晚一点就可能穿孔了,手术很成功。”
等候在外的许炎和几个医护人员都松了口气。张主任拍了拍许炎的肩膀:“观察得很及时。”这话像是对他之前提醒“急性发作”的肯定,却又带着一种保留,仿佛那只是运气好一点的巧合。
许炎没说什么,只是目送女孩被推向病房。在他眼中,女孩腹部那团赤黑交杂、代表热毒痈脓的恶气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手术后正常的、略显虚弱但正在缓慢恢复的平和之气。现代外科手术干净利落地解决了他目前还无法直接干预的急症。
这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精于洞察与辨证,拙于即刻的暴力干预。除非,他能将《天阳医诀》修炼到更高层次,或者掌握更精妙的以气御针之法。
日子在忙碌的实习和暗中修炼中飞快流逝。许炎逐渐习惯了用半敛的灵枢真眼观察世界,学会了控制那偶尔过于敏锐的感知,以免被过多的信息淹没。体内那丝天阳之气也粗壮了些许,运行周天时不再那么滞涩。
这天下午,科室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病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矿工,姓李,被家属用轮椅推来。时值初夏,天气已然暖和,老人却裹着厚厚的棉衣,依旧冷的瑟瑟发抖,脸色是一种不健康的青灰色,嘴唇微微发紫。
“老毛病了,关节炎,几十年了。”老人的儿子,一个同样黝黑结实的中年汉子,语气里带着无奈和习以为常,“一变天就疼得厉害,这几年越来越重,腿脚都快不能动了,晚上疼得根本睡不着。”
张主任上前检查。撩起老人的裤腿,只见双膝关节肿胀变形,皮肤粗糙,摸上去却一片冰凉,甚至能感到丝丝寒气往外冒。轻轻一按,老人就痛得直抽冷气。
“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了。关节已经严重变形。”张主任叹了口气,“这种情况,手术意义不大,主要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先用点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看看效果吧。”
现代医学对于这种迁延不愈的顽痹痼疾,手段确实有限。
然而,在许炎的灵枢真眼中,老人的情况却更为骇人。
那双膝关节处,根本看不到丝毫代表生命活力的光晕,而是凝聚着两团浓稠得如同墨汁般的沉滞黑气!这黑气冰冷刺骨,不断散发着寒气,不仅禁锢了关节,更如同藤蔓般,沿着经络向上蔓延,侵蚀着周围的肌肉和组织。
寒邪深入骨髓,凝滞不通!这是最典型也最顽固的寒痹!
《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常规的西药,或许能暂时抑制炎症反应,缓解部分疼痛,但对于这盘踞根深的阴寒痼冷之气,无异于隔靴搔痒。
看着老人因痛苦而蜷缩的身体,和家属眼中近乎绝望的期待,许炎心中一动。他想到了《灵枢经》中关于灸法的论述,以及《天阳医诀》中提及的,以纯阳之气驱散阴寒的理论。
艾灸! 也许这是目前他能想到的,最对证,且能与他体内天阳之气相结合的方法!
他再次鼓起勇气,走到张主任身边,低声道:“主任,这位老人的痹症,寒气极重,深入筋骨。或许……可以试试艾灸?温经散寒,止痛的效果可能会比较明显。”
“艾灸?”张主任皱起眉。他对中医并非全然排斥,但在西医科室,大规模使用艾灸这类疗法,还是显得有些突兀。“艾灸烟大,味道重,病房里其他病人可能会有意见。而且,效果也慢……”
“我们可以去治疗室,单独做。”许炎坚持道,“一次或许就能看到些效果。他的寒象太重了。”
老人的儿子听到对话,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恳求:“医生,试试吧!什么都行!只要让我爹不那么疼就行!我们不怕烟!”
张主任看了看痛苦不堪的老人,又看了看目光坚定的许炎,最终摆了摆手:“去吧去吧。小许,你负责。注意安全,别烫伤。”
“谢谢主任!”
许炎立刻准备起来。他让护士帮忙将老人推进单独的治疗室,自己则去中医科借来了高质量的艾条和艾灸盒。
治疗室里,艾绒特有的辛温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许炎选定主要穴位:双膝眼、鹤顶、血海、梁丘、足三里。这些穴位环绕膝关节,能局部温通气血,散寒止痛。更重要的是肾俞穴(腰部)和关元穴(腹部),这是为了温补根本,培补肾阳,以图从根本上驱散寒气。肾主骨生髓,补肾即是强骨。
他点燃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运用熟练的雀啄灸和回旋灸手法,让艾热均匀渗透。
起初,老人只是感到皮肤表面温热,依旧冷得发抖。
但几分钟后,变化开始发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